隧道土建说明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86105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土建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隧道土建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隧道土建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隧道土建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隧道土建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土建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土建说明(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土建说明一概述 大坑底隧道位于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大坑底村南侧。隧道长度如小表:序号隧道名称起讫桩号隧道全长(明洞长)单位:m备注1大坑底隧道K5+740k7+6801940(10)隧道施工图设计是依据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查意见进行设计的。明洞按明挖施工,暗洞按新奥法(NATM)施工。二批复及专家组意见执行情况本施工图设计根据浙江省发改委关于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泰顺县初步设计的批复、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和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施工图审查专家组意见的要求进行设计。具体执行情况如下:初步设计批复及专家组意见

2、执行情况:1、同意补充设计提出隧道断面尺寸及布置形式,即考虑到行人通行等需要,人行道加宽到1米,隧道净宽采用10米。2、同意隧道路面面层采用复合式路面,面层结构为5厘米厚沥青砼+22厘米厚水泥砼路面,下设10厘米混凝土调平层度。3、下阶段接合隧道围岩地质详勘,进一步优化、完善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厚度米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4、进一步完善隧道照明、消防等设施设计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5、补充隧道弃渣方案原路基弃方数量已含隧道弃渣,因此隧道弃渣已在路基弃土场中考虑。施工图设计批复及专家组意见执行情况:1、补充完善大坑底隧道运营期的救援、防灾、逃生等设计内容。执行意见: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2、建议补

3、充隧道施工场地、便道布置和弃渣方案等内容执行意见: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3、大坑底隧道穿越F2、F3、F4、F5断层破碎带,建议加强隧道地质勘察,进一步明确断层的分布与影响范围,必要时加强断层处衬砌类型。执行意见: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5、细化隧道洞口及洞门设计,完善洞口的截水及排水系统设计。执行意见: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6、较破碎及富水路段建议采用抗渗等级为P8的二衬混凝土执行意见:已按照以上意见执行三、设计依据及总体原则1、设计依据(1)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与我院签订的勘测设计合同(2)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

4、村公路工程施工图地质勘查报告(4)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粗布设计批复及审查专家组意见(5)交通部颁发的各有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a、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b、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c、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d、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e、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f、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g、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h、公路水泥砼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i、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

5、01082008)j、隧道围岩分级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执行2、总体原则 (1)本隧道的规划和设计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经济、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2)本隧道设计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交通量以及施工和运营条件,设计符合安全使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3)本隧道建筑限界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要求拟定。(4)本隧道主体结构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工作。(5)本隧道进行了专门的防排水设计,遵循了“防、排、截、堵相结合

6、,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地表水、地下水采取了妥善的处理,使洞内外形成一个完整的畅通的防排水系统。(6)本隧道路基路面的结构层次和组成材料根据道路等级、隧道长度、交通繁重程度、当地环境条件和材料供应等因素综合选定。(7)本隧道设计体现了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了地质预测和监控量测方案,施工时可根据围岩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支护方案。(8)本隧道设计贯彻了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合理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9)本隧道设计符合了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四、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执行情况:3.0.6水

7、泥混凝土的强度以d28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当混凝图浇筑后90d内部开放交通,可采用90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3.0.6的规定。本条已执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执行情况:第5.2.1条 隧道应按表5.2.1的规定范围,验算其抗震强度和稳定性。本条未发生。第5.3.3条 隧道洞口浅埋和偏压地段,应为抗震设防地段。本条已执行。第5.3.6条 棚室明洞应采取防止落梁的措施。本条未发生。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执行情况:1.0.3 隧道规范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

8、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以及营运和施工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环保比较,使隧道设计符合安全使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本条已执行。1.0.5 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能使用长期营运的需要,方面维修作业。本条已执行。1.0.6 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土建结构与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计设计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本条已执行。1.0.7 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思想,制定施工阶段开挖面地质观察和

9、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报方案,以及时评定预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通过动态设计师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本条已执行。3.1.1 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标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范围,并认真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和实验。搜集的资料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本条已执行。3.1.3 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的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和计划中预计的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本条已执行。7.1.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

10、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本条已执行。8.1.2 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本条已执行。10.1.1 隧道防排水应采用“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合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本条已执行。15.1.1 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本条已执行。15.1.2 隧道路面用具有足够的强度、平整、耐久、抗滑、耐磨等性能。16

11、.1.1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设与营运费用等因素。本条已执行。 五、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1、隧道按规定的怨气交通量设计,按二级公路,采用双向行车、单洞双车道隧道。2、隧道设计车速、隧道建筑限界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确定如下表:序号隧道名称设计车速(km/h)照明设计速度(km/h)行道宽度W(m)侧向宽度L(m)人行道R(m)建筑限界净高(m)人行道净高(m)净宽(m)1大坑底隧道606023.520.521.

12、05.02.510六、隧道工程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拟建工程穿越低山丘陵,相对高差较大。2、地层条件隧道穿越白垩统管头组、朝川组沉积岩夹火山岩和上侏罗统西山头组火山岩,以较坚硬岩为主,风化较强烈,节理裂痕较发育,张微张为主,断裂构造带及其附近围岩破碎,完整性差。仰坡主要分布第四系残坡积层,层厚小于8.0米。3、岩体结构面特征岩体具有不连续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特点,这种特殊性时由岩体中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成因、不同序次和不同规模的结构面决定的,因此,岩体结构面对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隧道地段的结构面主要有级结构面断裂和级结构面(岩层接触面层面和岩体中的节理面)分述如下:(1)级结构面(断层)

13、特征隧址只要发育F2F5共四条断裂,主要表现为节理密集带、构造角砾岩带。带中岩石为碎块岩,破碎,呈碎石状、碎块状,不规则网状裂隙发育,部分充填泥质,岩体呈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各断裂带均与隧道近直交,呈线性展布,对隧道围岩局部稳定影响较大。各断裂构造规模特征见下详表:构造编号里程性质构造产状及地址特征对工程建设影响工程措施F2K6+050压性倾向北北西,倾角较陡,两侧地层不一,东侧为西山头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东侧为朝川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粉砂岩。两侧岩体节理发育,较破碎,呈碎裂结构,影响宽度各五米左右。影响大坑底隧道洞身局部围岩稳定性隧道须加强支护和衬砌F3K6+550压性倾向北北西,倾角较陡。表

14、现为破碎带,带宽2-5米,带中岩石为碎裂岩,强风化状,软弱,泥质充填,两侧岩石节理发育,较破碎,呈碎裂结构。影响大坑底隧道洞身局部围岩稳定性隧道须加强支护和衬砌F4K6+957压性倾向北西,倾角较陡,表现为破碎带,带宽2-5米,带中岩石为碎裂岩,强风化状,软弱,泥质充填,两侧岩石节理发育,较破碎,呈碎裂结构。影响大坑底隧道洞身局部围岩稳定性隧道须加强支护和衬砌F5K7+360压性倾向西,倾角较陡,两侧地层不一,东侧为朝川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粉砂岩;西侧为馆头组粉砂岩、砂岩。两侧岩体节理发育,较破碎,呈碎裂结构,影响宽度各5米左右。影响大坑底隧道洞身局部围岩稳定性隧道须加强支护和衬砌(2)级结构

15、面特征 a、节理、裂隙 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隧道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据野外调查,主要有NNW向、NNE向,如图(隧道区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内节理具以下特征。以剪节理为主,并具共轭特征。隙面平直,粗糙,充填物较少,局部充填少量泥质,部分具铁锰质渲染,硬质结构面为主。以陡倾角为主,倾角6085,个别缓倾,倾角2535密度36条/米,局部密集,达810条/米局部延伸较长,相互切割,不利组合发育,影响隧道围岩局部稳定。b、层面(层间裂隙、岩层接触面)隧道区分布k1g、k1c硅质岩、粉砂岩、砂岩,凝灰岩中薄层状,产状11015或25351535,结构面(层面)平直,产状较稳定,结合一般,受裂隙水影响,局部风化较强,弱胶结。对隧道围岩开挖稳定性有影响。4、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