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83592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市下岗失业人员持续增多,失业和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区党委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市经济也持续增长,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但由于年龄、文化、技能和观念等因素,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实现再就业的众多途径中,社区服务业已成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充分认识社区服务业对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作用 社区服务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在我国,

2、社区服务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社会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居民个人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残有所助、贫有所济、困有所帮”的预期值越来越高,这孕育着社区服务的广阔前景。所以,高质量和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业拥有巨大的需求市场,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推进,各种社会职能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逐渐回归到社会,社区自然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这就使社区对就业和再就业的贡献成为可能。目前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

3、员已占就业总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而我国只有5左右。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社区服务业具有广泛的涵盖范围,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水平的就业者都有着适应性和选择性。而且社区服务业一般对规模经济、资本投资的要求都不高,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更适宜于社区居民个人或社区集体组织创办,也正好适应了目前就业困难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情况。因此,这种“低门槛”更易于就业困难人员重新进入新的就业岗位。可见,社区服务业是解决目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当前制约社区服务再就业的主要问题 社区服务业发展尽管潜力巨大,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下,通过政府职能部门

4、和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失业人员还徘徊在社区服务业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择业观念落后使他们坐等在家里待业。就业困难人员多数原来在国有企业工作,再就业的首选仍然是国有企业。他们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择业心理上重国有、轻集体、对个体不屑一顾。他们多数又要求“体面就业”,认为社区服务业特别是家政服务类似传统的“佣人、保姆”,是“侍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会被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另外,据调查,大部分失业人员对收入的心理预期偏高,社区服务企业的微利、低成本运营与就业者较高的收入要求形成了一

5、对矛盾,难以调和。 二是权益保障难以实现使他们望而却步。由于社区服务业是新兴行业,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其不固定、不稳定、阶段性等特点决定供求双方很难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加之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社会各界尚未足够重视,致使其在社会福利、权益保障等机制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例如家政服务方面,由于供求双方(家政服务公司或服务人员和用人家庭)的责权利不明确,服务协议不规范或未签订服务协议,导致家政服务中发生纠纷和争议时难以处理,处理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工作期间的伤害、伤残、死亡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 三是管理服务不到位使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社区服务业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社会活动、牵扯到劳动保障

6、、民政、工商、市政、卫生、城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协调和配合,经常发生矛盾,给社会服务工作的推进造成了很大困难。另外突出的是政府一般性号召多,支持指导不到位,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善,现有优惠政策落不到实处。 四是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用工需要。失业人员中大部分是“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能力差。现代的社区服务业尤其是家政服务,不但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家务劳动,而且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子女教育、病人老人护理等,要求服务人员具备必须的服务技能和文化素质,而传统观念认为家政服务只是买、洗、烧、抱、擦等一些简单家务劳动,这就不能满足现代家庭的需要。五是现实障碍使他们创业不

7、能实现。第一个障碍是创业资金短缺,社区服务业大多是微利运营或者是亏损运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商业投资资本不愿涉足这个领域,失业人员大部份又是生活困难户。另外,社区服务业启动资金少,尽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就业实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均是后期拨款,企业前期运作困难没有得到解决。第二个障碍是创业产地不足,无论是老社区,还是新社区都存在这个问题。第三障碍是创业意识差,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打工的观念非常强烈,缺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这也是社区服务业中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发展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六是社区服务业潜在需求大于现实需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就业开

8、发严重不足。居民收入不高或人们生活方式落后也降低了社区服务业的现实需求。如居民收入捉襟见肘,只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一些较富裕的家庭,由于长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思想的影响,仍然保留着自身操持家务的习惯,减少了家政服务需求。 三、发挥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的几点建议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再就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国家、省市及区都制定了不少政策措施,当前关键是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切实营造好有利于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一)加强服务管理。一是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各有

9、关部门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二是配合市民政部门制定全市社区服务行业建设规划,指导帮助社区制定服务业事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强社区服务信息设施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促进社区服务产业为社区、社会提供统一、及时、准确、有效服务。四是充分挖掘社区内现有资源,积极利用破产、转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和社区内的医院、幼儿园及其他事业单位的闲置房屋和设施,巩固壮大社区服务阵地。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的内部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五是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六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业评估和统计指标体

10、系,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二)突出重点行业。一是把发展家政服务作为发展社区服务业的切入点。在社区服务的三个领域(社区管理服务、驻区单位服务、居民服务)中,居民服务是最重要的领域,家政服务是最有就业潜力的行业。建议区政府把家政服务作为“亲民工程”,运用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坚持走产业化、有偿服务的市场化道路,加强规范化运作,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变为实际的就业岗位。二是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继续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就业,以进一步扩大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渠道。三是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

11、。政府部门要将其列入再就业工作目标,将社区公益性岗位信息通过劳动力市场实行公开发布,公开招聘,优先录用年龄大、无技能、就业困难、家庭生活困难的特困人员。(三)落实各项政策。社区服务业具有福利性、盈利性双重属性,虽然包含大多数市场导向的便民、利民、乐民服务活动,在专业化、规范化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利润较薄,且不稳定,因此需要一定的扶持政策。一是贯彻好已出台的文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是贯彻好国发200614号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皖政200134号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铜政20062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要高度重视、灵活落

12、实好市场准入和税费减免等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二是建议区政府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四)强化培训教育。一是对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和就业意识,提高社区服务业队伍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加强失业人员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陈旧意识,引导其转变择业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三是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对社区服务业的地位、作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使全社会和失业人员真正认识到社区服务业以及其在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支持社区服务业尤其是家政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市发改委:汪昌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