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82712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狂犬病【摘要】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人主要通过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狼、鼠等肉食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潜伏期长短不同,视被咬伤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咬伤程度和感染病毒剂量而异。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狂犬病发作之后无法治愈,要提前预防,积极防控。【关键词】狂犬病,病原,流行病学,症状,防治前言狂犬病是世界性人兽共患病。据WTO 报告,目前在全世界有87 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约5 万7 万,人感染后的死亡率几乎达100 %。人狂

2、犬病遍布我国大陆地区。据报道,我国19502004 年间因狂犬病死亡的有10. 2 万余人;期间出现5 次流行高峰,间隔约10 年 。在近30 年,由于加强了对狂犬病危害性的宣传和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狂犬病死亡数比感染发病数低。本文主要概述了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症状、病变和诊断以及防治方法。说明了狂犬病的相关知识,并且凸显出狂犬病防控的重要性。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一、病原狂犬病病毒因为形状像子弹而被定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属。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世界各地的狂犬病病毒分成4 个血

3、清型,6 种基因型。1 型狂犬病病毒是主要感染人类的病源,基因型26 型非常罕见。二、 流行病学野生动物(狼、狐狸、浣熊、野狗等)是本病原的自然储存宿主,犬、猫是其中间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但在自然界中主要易感的动物是犬科与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动物,如蝙蝠等。猪、牛、羊等家畜也可感染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有7 个基因型,其中6 个基因型来自于蝙蝠。1、传染源:患狂犬病的动物及患狂犬病的人一切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但敏感程度不一, 哺乳类动物最为敏感。在自然界中狂犬病曾见于家犬、野犬、猫、狼、狐狸、豺、獾、猪、牛、羊、马、骆驼、熊、鹿、象、

4、野兔、松鼠、鼬鼠等动物。禽类则不敏感, 但鸡、鸭、鹅、孔雀等也可以发生狂犬病, 只是疾病的发展过程较慢, 通常呈麻痹型。鸭对狂犬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 只有29%可以出现神经症状, 其中许多鸭子仍能存活。一切冷血动物如鱼、蛙、龟等可以抵抗狂犬病毒的感染。在患狂犬病人的唾液中能分离到病毒, 虽然由人传染给人的病例很少见, 但应引起注意, 因为通过角膜移植的传染也有发生。、带有狂犬病毒的“健康”狗及其他动物有些动物被疯狗咬伤后, 并未发病, 无症状、不死亡, 只是在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狂犬病毒, 咬人后人就得狂犬病而死亡。这类隐性带毒动物占15.2%, 家畜的带毒率不高, 在狗当中以小狗为最多, 这即是

5、最为危险的传染源。因为这些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比典型的疯狗还厉害。2、传播途径:我国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被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患病动物主要经唾液腺排毒,也可经损伤的皮肤、伤口粘膜传染。另外,经呼吸道及口腔传播也已得到证实。人与人之间通常不能传播该病,以散发性流行为主。3、流行病学特点:我国狂犬病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春、夏、秋季是狂犬病发病数和死亡数最高的季节。春秋季节温度适宜,人外出活动机会多,易与犬等带毒动物接触。并且春秋季节也是犬的发情高峰季节,与带毒犬易受惊吓、刺激而咬伤人及其它家畜有关。在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犬,在所有

6、病例中由犬引起的占85%95%,由猫引起的占4%左右,野生动物(狼、狐狸、蝙蝠等)引起的不到3%。犬免疫覆盖率低是我国人狂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狂犬病的发生还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较多、男性较多、温暖季节发病较多。出现这种差别的要原因是在温暖季节这些人的户外活动较多,与犬接触机会多,增加了被咬伤感染的机会。狂犬病主要流行农村地区,发病以农民为主,其中以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青少年儿童多于成年人。我国城市宠物犬及猫免疫覆盖率较高,农村较低。三、发病机理在发病动物唾液中存在大量病毒, 当咬人时, 病毒侵入伤口而感染,在周围组织中繁殖, 到一定程度, 就沿着周围神经传入中枢

7、神经系统及大脑。当病毒到达脊髓背侧的神经根时,便开始大量繁殖, 并侵入到脊髓的有关节段, 在24 小时内遍布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侵犯许多部位的神经原。四、 症状:狂犬病的症状可分为前驱期、狂躁期、麻痹期三个阶段。1、前驱期发病初期, 常出现头疼、不安, 有恐惧感等神经性症状。有的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温高达37.538。患者的性格或行为发生改变, 如情绪低落, 抑郁和不安, 有的易发怒。被咬伤的部位发红, 伤口周围有刺痛或麻木, 有肿胀, 伴随有蚁走感和强烈骚痒。进一步可出现喉部紧迫感,厌食, 并有吞咽困难症状出现。此期一般为13 天, 有时可达7 天。2、狂躁期又称为兴奋期, 可出现狂犬

8、病具有的独特症状, 如恐水、阵发性的狂躁和流涎发作。病人想饮水时, 便引起咽部的剧烈痉挛, 呼吸困难, 十分痛苦。以后每当看到水或听到水声, 甚至想到水, 都可引起反射性发作, 所以又称“恐水病”。咽部痉挛亦可扩散到呼吸肌, 导致呼吸困难。病人皮肤出现发绀现象, 可见瞳孔散大。发作间歇期间病人意识清楚, 随着阵发性痉挛加剧, 病人时时出现狂躁行为。由于交感神经兴奋, 病人出现大汗及流涎, 加上呕吐及进食进水的障碍, 很快即出现脱水, 体温高达3940。此期一般为13 天。3、麻痹期。病人渡过狂躁期转狂躁为安静, 痉挛逐渐停止, 反应迟钝,还可少量进食, 一般家人常以为病情好转, 实际很快出现脑

9、神经与四肢神经麻痹, 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较短, 一般为1520 小时。五、 病变和诊断前驱期症状不太明显时, 一般不易诊断。诊断时要询问有无咬伤史, 或伤口处有无异常感觉可帮助诊断。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痉挛, 则不难诊断。在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1、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知识或是看见过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这种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 有咬伤部位的疼痛感而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不发烧, 遇水咽喉肌肉不痉挛, 没有恐水现象。2、破伤风两者的症状有相似处, 但破伤风潜伏期短, 为614 天,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及长时间的强直性全身痉挛等典型症状。而狂犬病以局

10、部痉挛为主, 持续时间也短。3、脑膜炎、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期的症状相混淆, 但无咬伤史, 精神状态出现迟钝、嗜睡、昏迷及惊厥等, 与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此外, 狂犬病还应与脊髓灰质炎、中枢神经药物中毒、尿毒症等相区别。六、 防治方法1、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预防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与理解。2、从思想上必须认识到狂犬病防控工作中兽医防疫工作的核心、主导作用。建立以畜牧兽医防疫部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防疫体制。3、 经常性的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主

11、管部门,并进行妥善处理。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特别要教育孩子, 尤其要看管好幼儿, 不要与狗和其他小动物接触。做到养犬必免疫,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只有控制好犬、猫,控制住农村的发病,我国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才能得到根本的好转。5、 人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犬咬伤后,应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一洗、二挤、三消毒”,即: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min),然后尽可能的挤压伤口,排空,挤净,最后用碘酒、75%酒精、紫外线或碱性水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种狂犬疫苗。伤口较深且离头部较近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毒血清,有条件时也可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被狂犬咬伤的家畜一般

12、予以捕杀,以免危害于人。患狂犬病的动物禁忌剥皮吃肉, 防止剥皮或刀切过程中刺伤手或干裂的手接触发病动物的血液和唾液而被感染发病。6、着力提高公民意识,完善养宠物法规目前,养宠物狗猫已成为大陆地区的一种时尚,相关部门应制订或完善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并严格管理。大力倡导高雅文明养宠物狗猫,注意公德卫生; 立法限制数量、体型和活动范围以及公共卫生与责任; 严格实施两证(准养证、免疫证) 与挂牌规定; 坚持收捕无证(牌) 野犬和无主牵带的流浪犬; 对宠物狗猫的管理应落实到街道与物业管理及执业兽医,其职责应在法规中明确; 严格实施宠物兽医执业认证制。7、正确使用抗血清:抗血清与狂犬苗同时使用;尽量多用

13、于伤口浸润注射;不得增多剂量;只能一次,不应多次注射;不应提早于疫苗注射;可以在疫苗注射7d后注射。结论我国大陆地区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较广泛 ,发病地区日益扩大,病例数上升,危害极大。狂犬病的防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方能见效。参考文献:1、于春起.狂犬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03):46.2、狂犬病的有关知识J.农技服务,2006,(09):6063.3、林家全.我们如何面对狂犬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02):20.4、张振兴、陈闻、李玉峰.狂犬病现状危害J.经济动物学报,2008.12(02):97101.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结课论文会计08-1 杨静080624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