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823560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卷一、语文知识积累(共 20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卓越(zhu)迸溅(bng)倦怠(jun)无精打采(jng)B. 拾级(sh)炽热(zh)沙砾(shu)酣然入梦(hn)C. 莅临(l)蓦然(m)恪守(k)间不容发(f)D. 伫立(zh)坍塌(tn)悲怆(chung)气冲斗牛(du)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簇拥斑斓摩肩接踵入目三分B. 广袤寒噤穿流不息殚精竭虑C. 遨游眺望轻歌漫舞雕梁画栋D. 浮躁凋零彬彬有礼戛然而止3.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还将在此驻防三两

2、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 ,这一个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尊容。A. 严寒明媚风云变幻一现B. 寒冷妩媚风云变幻一睹C. 严寒妩媚风起云涌一现D. 寒冷明媚风起云涌一睹4.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B.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C. 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 80 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D. 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3、。(“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 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A. B. C. D.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B. 自谢道韫吟咏出

4、“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D.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7. 根据提示填空。(1)出门东向看,(2)(3)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十五从军征),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论语)。(礼记)(5) 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腕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杯中所说 “,。”(

5、6) 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二、综合性学习(共 12 分)(一)学习与探究(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 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 CBD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材料一】2020 年 5 月 22 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

6、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材料二】【材料三】2020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8. 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9. 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二)名著阅读(4 分)10. 【文段一】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而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校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水是书院,然而学费贵。【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由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 “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1) 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讲述的

7、是(人名) 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2) 请从下列项三项中,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简爱(简爱)祥子(骆驼祥子)“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三)书写与鉴赏(4 分)11. 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12. 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 图。三、阅读(共 38 分)(一)(4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

8、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3. 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14. “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二)(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9、,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哺糟啜醨(chu l):吃酒糟,喝薄酒。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皆可以饱()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17. 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8. 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三)(9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多读多写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

10、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 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

11、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是道,才能写得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

12、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 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热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 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 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 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

13、有条理。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19.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20. 第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1. 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四)(13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所见的叶圣陶

14、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我到杭州教

15、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