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81960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创四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课堂得到多种体验的学习机会,教师必须民主教学,努力做到“四个创设、四个让”。就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质量观认为,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共同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这些“为什么”、“怎么办”就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知“教什么”、“为什么教”

2、、“怎么教”,在游刃有余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习,产生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我们的教 学就符合新课标的强调: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的课不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环境和机会。提问本身也是学习,是学生向老师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因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知识。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完善认识的过程,使学生从中

3、悟到研究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从而学会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课前,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能引起认知冲突、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课中,针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就同学的想法进行质疑,然后由同学来回答。这种互相提问、互相回答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还能满足学生求胜的心理,形成对答的热烈气氛。学生问、学生答,往往比教师问、学生答更能让学生听得明白。学生经过了自己

4、的思维冲突,经过了辩论,而接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课后,教师要有意留出510分钟给学生提问题。一方面质疑课中的解题方法,提出没有听得懂的地方或问题;另一方面课中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唯一的、最优化的方法,还存在哪些局限性,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进而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能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进行梳理,这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能力的途径。 二、创设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解疑释难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

5、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思、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充分表

6、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很快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问,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三、创设思维发散的机会,让学生领悟方法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

7、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特别是一些计算、应用问题,常是一题多解。教学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而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

8、征”一课,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和 分子相同,而 能化成有限小数, 却不能时,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 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

9、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 和 ,先让学生判断,再组织试验,从而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同是35,化成的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 可见,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去领悟,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课堂上教师的灵活点拨,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精巧点拨就是点睛了。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四、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

10、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

11、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但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