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80786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俊)重视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提问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南宁市滨湖小学 王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当今倡导“高效课堂”的大环境下,数学课堂中更注重效率和效果,能否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有效的提问是重要方法之一。提问的形式即使很简单,过程即使很朴实,但只要效率高,效果好,那就值得采用与提倡。但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有一

2、些无效的提问更是浪费了许多课堂的时间,影响课堂质量,与“高效课堂”的理念背道而驰。以下我就听课过程中的发现的案例谈谈自己对“有效提问”的一些看法与体会。案例一:反复重复无效的提问 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例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师通过画线段图对比、小组参与讨论等活动进行教学。前面的过程都很顺利,但在讲完新课做课堂小结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插曲:师(面向全班提问):所以说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一学生的声音非常大声自信,以致盖过了其他很多人的声音:用除法!师:用什么方法?生:除法(更加大声)。师:再说一遍是什么方法?生:除法!第三次,受这个学生的影响,有更多的人回答是除法。

3、这下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了,着急地说:“应该是用乘法”,最后自己匆忙地把这个错误给纠正过来。从教材来看,在“倍的认识”这一章节中是这样编排的,先让学生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后,再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学生在先入为主且问题抽象的情况下,显然是把两者的表达给弄混淆了,再次提问已是无效。这时候教师应立刻对问题作出调整,及时回到概念或例题,或者作出善意的提醒:“是用除法吗?再仔细想一想”,相信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对老师问题的误解。从主观来看,这名教师正是因为反复重复了无效的提问才导致了这样“下不了台”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年轻教师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学生问题回答不当时没有进行适当的调

4、整并引导,而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样的问题,期待学生能够自己读懂老师的意思发现错误并改正。但这时学生恰恰会认为是老师觉得自己的回答还不够大声,因此也在一遍遍更大声地重复先前的错误。案例二:提问时没有说清楚具体要求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例3“田忌赛马”教师先引导孩子们找到战胜齐王的出马方法,并完成表格齐王田忌本场胜者第一场上等马第二场中等马第三场下等马经过探究讨论,孩子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策略让田忌的马战胜齐王的马。这时教师想让学生们深入探究,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师: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田忌一共有多少种策略呢?请完成下面的表格。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获胜方齐王上等马

5、中等马下等马田忌1田忌2田忌3田忌4田忌5田忌6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找到田忌出马的所有策略,不论输赢,这本不是难事,但出乎教师意料的是,已经过去了几分钟但不少学生却一个也写不出来。一询问原因,原来学生把教师的提问理解为只能填写田忌赢齐王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恰恰只有一种,所以学生确实就填写不出来了。我们再来看教师的提问,因为没有说清楚“不论输赢”,没有好强调要求,加上之前又在讨论让田忌如何战胜齐王,所以的确会给学生造成只能填写赢的情况的误解。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要规范自己的提问方式,把话说清楚,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强调好前提要求。有些问题并不是学生回答不出来,而是因为老师提问得不到位,给

6、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误导。我们作为教师也要换位思考,提问时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想一想,看看自己的问题是否问得清楚。案例三:没有基于学情导致提问方式过于粗放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例3“积的变化规律”为了研究因数的变化会给积带来怎样的变化,课本从两组算式入手,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1)62= 12 (2)204=80620=120 104=406200= 1200 5420师:观察两组算式,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第一组有一个因数是乘2,20,200不断增加;生2:我发现第二组有一个因数依次往下除以2;生3:我发现第二组的积不断变小;生4:我发现第一组算式

7、中后一个算式的积是前一个的十倍。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争相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但学生们的发现都是很零散、凌乱的,究竟算式中因数的变化造成了积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是什么把它们串联了起来,这一点学生怎么都回答不到位。而在上完课后的练习过程中,老师也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重要的概念还非常模糊,导致做题的时候一些学生无从下手,尤其是“因数除以一个数,积也除以相同的数变小”这一情况特别突出。回忆起授课的过程,教师还是低估了教材的难度,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备课不仅是备内容,还要备学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以自己的立场去看学生的知识起点,

8、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认知情况,难免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在一开始观察算式时,教师的一句“你发现了什么”放大了问题的本身,学生很难注意力聚焦到同一组算式的因数和积当中,而是很片面地说出某一个变化,体会不到“积的变化是谁造成”的这一点。因此在提问的时候,教师是否可以把问题细致化,一组一组地来观察。如这么提问:师:在第一组算式中一个因数和积都越来越(大),另外一个因数(不变)。师:因数是以怎样的规律变大的?积又是以怎样的规律变化的?师:积的变化是谁造成的?在这样的层层引导下,让学生去体会“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有了这个认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第二组的变化规律,体现由扶到放,由粗放到细致的过程,相信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肤浅,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到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模棱两可,学生则会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根本摸不着头脑。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