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78338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颚口线虫技术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技术资料颚口线虫最早是Owen(1836)在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幼虎胃内发现并命名。1889年,泰国学者Levinsen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病例。作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960年代,颚口线虫病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十分普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美洲中南部特别是墨西哥病例增多,估计与该地居民喜食Ceviche(含有生鱼成分)有关,1992-1995年间患者病例总数达300名。1980年代以来,在日本发生不少颚口线虫病例,是由刚刺颚口线虫引起的。迄今,我国已报告的病例有34例,表明我国棘颚口线虫病在增多。我国GB18406.4 -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2、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规定水产品中不得检出致病性寄生虫,其中包括颚口蚴。一、病原颚口线虫属(Gnathostoma)的寄生虫,自Owen (1836)首次报道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以来共报告22种,其中有效种12种,按年代排序如下:1.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 Owen,1836年发现于英国;2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um Fedtchenko,1872年发现于土耳其斯坦和匈牙利;3.膨胀颚口线虫G.turgidum Stossich,1902年发现于阿根廷;4.美洲颚口线虫G.americanum Travassos,1925年发现于巴西;5.陶

3、氏颚口线虫G.doloresi Tubangui,1925年发现于菲律宾;6.负鼠颚口线虫G.didelphis Chandler,1932年发现于美国;7.日本颚口线虫G.nipponicum Yamaguti,1941年发现于日本;8.浣熊颚口线虫G.procyonis Chandler,1942年发现于美国;9.巴西颚口线虫G.brasiliense Ruiz,1952年发现于巴西;10.宫崎颚口线虫G.miyaxakii Aderson,1964年发现于加拿大;11.马来颚口线虫G.malaysiae Miyazaki and Dunn,1965年发现于马来西亚;12.越南颚口线虫G.

4、vietnamicum Le-Yan-Hoa,1965年发现于越南其中第1、2、5和7种为人畜共患。 颚口属线虫第三期幼虫长2mm-16mm,体表具有横纹和小棘,体前部棘数明显而密,体后部棘渐小而疏。有1对颈乳突,1个排泄孔,有4个颈囊。食道呈棒状,分肌质部和腺质部,肠管粗大。第三期幼虫典型的形态特征为:有头球,头球上有4环小钩(日本颚口线虫仅有3环小钩),每环钩数约40个。二、生活史和传播途径颚口线虫的生活史全程需经34个宿主。虫卵在水温27的水中经过7天发育成第期幼虫,再经过2天并蜕皮后成为第期幼虫。如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再次蜕皮成为早第期幼虫。感染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鱼、蛙吞食,

5、幼虫发育为晚第期幼虫。蛇、鸟等吞食了感染第期幼虫的鱼、蛙,则成为带虫的转续宿主。猪、猫、狗、虎、豹等终末宿主吞食了期幼虫,则在肝脏再一次蜕皮成为第期幼虫,然后返回胃内发育为成虫并在胃壁上形成瘤块。人生食或食入未熟含有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鱼肉等水产品而感染,但幼虫在人体内不会进一步的发育。棘颚口线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世界各地已报道可作为棘颚口线虫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有104种,主要包括鱼、蛙、蛇、鸟、鸡、鸭、黄鼬、蝲蛄、蟹、龟等,鱼主要是淡水鱼,包括雷鱼、乌鳢、土附鱼、鳝鱼、泥鳅、鳜鱼、鲤鱼、麦穗鱼、红鳍鲌、翘嘴红鲌、黄颡鱼、叉尾斗鱼等。其中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远高于泥鳅和鲤鱼等其它鱼

6、类。转续宿主主要是爬行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终宿主为猫、狗等,也可寄生于虎、豹等食肉动物,人是颚口线虫的迷路宿主(Incidental host)。生活史见图1。图1. 颚口线虫生活史终宿主猪的感染途径,已证实的有两种,一是吞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第二中间宿主鱼类和各种转续宿主而被感染(除鱼外,1973年,Daengsvang报道人因食用未煮熟的鸡而感染颚口线虫病);二是通过饮水吞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剑水蚤,第二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刚刺颚口线虫。刚刺颚口线虫的终末宿主若摄食了含有第三期蚴虫的剑水蚤,也能发育为成虫。有关这两种传播途径, 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汪溥钦认为猪感染刚刺颚口线虫的主要途径是

7、第二种方式。人工感染实验证明第一种亦是重要的感染途径。理由是流行区鱼类和转续宿主感染十分普遍, 特别是鼠类、某些鱼类和蛇类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较高。如一条250克鳝鱼的肝脏中曾检获732条幼虫,而黄鳝又是居民常见的食用鱼。市场上出售鳝鱼时,卖主都将内脏剔出随地抛弃,污染环境, 因此猪放牧时完全可能吞食被病原感染的食物。此外, 有些农户还将剔出的鱼内脏用于养猪,更能传播此病。因此鱼类和其他转续宿主在流行学中有其重要意义,切不可忽视。三、世界分布猪的刚刺颚口线虫分布于土耳其斯坦、匈牙利、奥地利、刚果、澳大利亚、苏联、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13个国家。(一) 人体感染1、 国外人颚口线虫病在东南亚、拉

8、丁美洲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由于生食或采食未充分熟制的鱼引起。日本、泰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越南、孟加拉、缅甸、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斯坦、前苏联、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墨西哥、喀麦隆、厄瓜多尔、刚果、奥地利、匈牙利等均有报道。人颚口线虫病最早主要限于泰国和日本报道,可能与这2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有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美洲中南部特别是墨西哥病例增多,估计与该地居民喜食Ceviche(含有生鱼成分)有关,墨西哥第一个病例是1970年,1992-1995年间病例总数达300名,科研人员从附近的4种食鱼鸟体内检出了14条颚口蚴,说明

9、该病在当地已呈地方性流行,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1年,60名韩国赴缅甸游客中有38名感染,这是缅甸自1960、1968两次感染事件以来的再次大规模感染。经对仰光市场购买的鱼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了颚口线虫蚴。2、国内我国解放前即有数例人体病例报道,1991年韩玉敏等在山东报告人体一例。2009年,北医三院的Li Dongming报道了该院2001年收治的一名妇女感染内脏型颚口线虫病,幼虫寄生在患者的肝脏和脾脏,是北京的首例人体感染报道,系10天前吃了生的淡水鱼引起。(二)水生动物感染1、国内厦门大学的陈清泉等人(1990)对江苏洪泽湖地区的7目13科30属33种共计939条淡水鱼进行颚口

10、线虫调查,结果从鲤鱼、真鲷、泥鳅、黄鳝、鳗鲡等14种鱼体内检出颚口线虫蚴,结果表明黄鳝、黄颡鱼和乌鳢是流行区的重要传播媒介, 其中黄鳝感染率最高, 达到65.2%,平均每条鱼携带39.9条幼虫, 是流行区传播本病的主要疫源。广州医学院的周耀生等(2003)对广东五华县鲩鱼、泥鳅、鳝鱼进行颚口线虫调查,结果从34 个鳝鱼肝脏中发现棘颚口线虫第3 期幼虫2 条。陈代雄等2004年对广东五华县棘颚口线虫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发现剑水蚤棘颚口线虫第二期幼虫的感染率为1.6%,从34个鳝鱼样本中发现棘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2条,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猫粪50份,2份找到棘颚口线虫卵。2、国外1989-1990年

11、,日本九州大学科学家对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的上海、南京、镇江、九江、南昌等地110条乌鳢(Channa argus)、24条鳜鱼(Siniperca chuatsi)、2条鲶鱼(Silurus asotus)肌肉内颚口线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从4条乌鳢中查获4条颚口蚴。从内脏中查获34条幼虫。1990年,日本学者还从洪泽湖和太湖采集533条鱼(分属12个属、种)进行调查,结果从乌鳢和黄鳝(Monopterus albus)2种鱼内脏内查获颚口蚴共7条。日本学者小山田隆1993-1997对日本青森县东部地区的青蛙感染颚口线虫情况进行调查,结果0.2%(1/436)黑斑蛙(Rana nigroma

12、culata)和34.7%(51/147)牛蛙体内发现日本颚口线虫(G.nipponicum)感染。日本Morita等(1984)报道8例人颚口线虫病,认为均是因食用从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朝鲜进口的泥鳅含有本病病原所致,应属于污蔑。2008年,缅甸内比都当地市场出售的黑鱼体内用消化法检出了颚口线虫病幼虫。2009年,泰国报道短矛螺和福寿螺是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比较合适的转续宿主,这是首次报道不仅脊椎动物可以作为转续宿主,而且无脊椎动物也可以作为转续宿主。2009年,厄瓜多尔从虎鱼(Tiger fish)体内也检到了颚口线虫。 2009年,墨西哥塔巴斯科沼泽地带的三种淡水鱼:呆塘鱧、白鱼和马拉丽体

13、鱼中检出了颚口线虫属第三期幼虫。(三)家畜感染1、国内我国新疆、河南、浙江、广东、广西和福建等10余省区均有猪的刚刺颚口线虫发现,如广州感染率6%,福州5.1%、南昌13.6%(陈心陶1936;汪溥钦等1976,黄文长等1986),洪泽湖地区的猪感染率高达34.9%(陈清泉等,1990)。颚口线虫成虫寄生于猪胃, 幼虫移行于肝脏, 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并能引起仔猪成批死亡,是发展养猪业的一大病害。2、国外日本学者安藤胜彦1988年对日本三重县及奈良、京都、滋贺等地鼬鼠感染颚口线虫情况进行调查,在所查144个地区336份样品中,63份阳性,确认在上野市等11个地区有颚口线虫感染存在。其中,三重县

14、25只鼬鼠有10只查出日本颚口线虫。四、症状(一)人棘颚口线虫感染人后,幼虫在人体组织中移行,加上虫体的毒素(如类乙酰胆碱、含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蛋白水解酶等)刺激,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损害部位极为广泛。皮肤幼虫移行症可在全身各部位表现出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块。局部皮肤表面稍红,有时有灼热感和水肿,可有痒感,疼痛不明显。内脏型幼虫移行症的临床表现随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如进入脊髓和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可致死亡;可在消化、呼吸、泌尿系统中移行或寄居,引起相应的症状。(二)动物:没有特征性症状表现的报道。五、口岸水生动物检疫1. 消化镜检:可参考

15、上海局李树清等制订的行业标准水产品颚口线虫检疫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采集水生动物组织,用胃蛋白酶消化后,显微镜检。2. 烛光试验:参照辽宁局李叶制订的行标淡水鱼中寄生虫检疫技术规范(SN/T2503-2010)进行,把鱼肉放在透光台上观察,靠近鱼肉表面的寄生虫一般呈红色、棕褐色、乳白色或白色;深层鱼肉的寄生虫呈现阴影,选择有代表性地虫体固定并进行鉴定。3. 分子生物学检测:参考上海局李树清等制订的行业标准水产品颚口线虫检疫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六、预防预防方法是不食生的或半生熟的鱼类、禽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等肉类。美国科学家Ligon(2005)认为,醋6小时、酱油12小时可杀灭幼

16、虫。墨西哥科学家(2011)进行实验表明,鱼肉中的颚口蚴(第三期幼虫A3L),可在煮沸4分钟或者烤60分钟杀死,冷冻(-10 to -20)条件下48小时后杀死,而冷藏情况下则可存活30天。即冷藏存放48小时以上以及煎炸煮烤均可切断颚口线虫感染人的途径。七、治疗治疗主要靠手术取虫,可用噻苯达唑杀虫。阿苯哒唑400mg/次,1-2次/天,连服21天,也可使用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八、综合防治措施禁止猪群放枚和猪舍及猪粪池建于河边, 以防止猪接触感染源和猪粪污染水源。不用含有感染源的河水和动物下脚料如鱼的内脏等喂猪, 必要时须经煮沸以杀死幼虫, 避免感染。加强屠宰场和猪粪管理, 对屠宰场清洗猪胃肠的污水和猪粪下田,必须经无害化处理,以免污染水和稻田, 这是控制本病流行和保护鱼类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