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770389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常见鸟类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山雀属鸟纲、雀形目、山雀科,一般山雀科的鸟体形都非常小,而大山雀体形较大,全长约有14厘米长。头部、喉部成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有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雌鸟此纵纹较淡,易辨认。眼褐色,嘴和脚均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深蓝色,羽干为黑色,其余尾羽蓝黑色,飞羽黑褐色。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

2、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呈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体形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

3、;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在淡黄绿色胸腹的衬托下,这条黑色的“拉链”颇为抢眼,这也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家燕 雌雄羽色相似。 前额深栗色,上体从头顶一直到尾上覆羽均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两翼小覆羽、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亦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微具蓝色光泽,飞羽狭长。尾长、呈

4、深叉状。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形延长,其余尾羽由两侧向中央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尾羽外,所有尾羽内翈均具一大型白斑,飞行 时尾平展,其内翈上的白斑相互连成V字形。颏、喉和上胸栗色或棕栗色,其后有一黑色环带,有的黑环在中段被侵入栗色中断,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淡棕色和淡赭桂色的,随亚种而不同,但均无斑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黑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尾较短,羽色亦较暗淡。 白头鹎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

5、。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 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

6、显的黄绿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画眉 体形:雄画眉鸟一般说来体形比雌画眉鸟为大(雌画眉鸟如是隔年老毛体 : 形也不小,但可参考其它鉴别要素);胸肌因经常鸣叫锻炼,亦比雌鸟为发达; 抓在手上,用两只手指捏住画眉双脚时,其挣脱力量也明显大于 雌鸟;雄鸟的毛比 雌鸟紧;雄鸟体形修长,而雌鸟短而胖。头形:以头部形状区别,雄性头大而长;而雌鸟则圆而小;雄鸟的头门较 宽,即两眼间距离较宽,而雌鸟的头门则窄狭。羽色:雌鸟的羽色比雄鸟的美丽。而在阳光照射下,可见雄鸟的羽毛比雌 鸟的羽毛更富有光泽。脚形:雄鸟的大腿和跗 ,要比雌鸟显得粗壮有力,后趾下面的肉瘤也要 比雌鸟稍大(这里面也有一个区别老毛

7、雌画眉与雄性软毛、齐毛的比较问题)。 须式:雄画眉与雌画眉在触须的排列上有别,雄鸟排列既细且直, 而雌鸟 则显得粗而规则。 当能鉴别画眉鸟的雌雄后就要挑选画眉鸟的好坏之分了。 选鸟首先要根据饲养者的目的来挑,有的要求画眉鸟善鸣,有的要求善斗,有的要求两者兼具,当然 既善鸣又善斗确乎至善至美,但是养鸟实践证明,这种想法常常不符合实际。通常 情况下比较实际的。如果想饲养一只善于鸣唱的画眉鸟,应选择毛紧密,眼圈又白又 大, 眼睛大而突,眉长而清,无杂毛,不断线,在笼内跳跃端庄,不甚畏人,鸣叫时身 体挺立不下蹲,膛音高,浑厚响亮,音韵富有变化,出口节奏较快者为优。棕头鸦雀一种全长约12cm。头顶至上背

8、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银 鸥 胸部呈淡灰色及鸟喙有红点。任何年龄的脚部都是粉红色的。斯干那维亚银鸥则较大型及深色,在翼上有更多的白色。 银鸥为中型水禽,体长3743厘米,体重为134170克。夏羽的前额、头顶、枕部,包括冠羽和眼下缘至耳区的整个头顶部为黑色,并且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与鸥属和浮鸥属种类明显不同。眼的下缘有星月形的白斑。背部、肩部和翅上的覆羽为暗灰色。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的颜色呈淡灰色,外侧两对尾羽几乎为白色。外侧尾羽特别延长,而且很尖,

9、使尾羽呈深叉状,与浮鸥较短的尾羽不同。 眼睛以下的头侧部、颈侧部、颏部、喉部和整个下体均为白色。冬羽前额为暗白色。头顶和枕部为暗灰色,具白色的纵纹,眼区和耳覆羽为黑色。其余部分和夏羽非常相似。虹膜深褐色或蓝黑色。嘴黄色,冬季较暗并且带有黑色的尖端,脚和趾为红色,爪黑色,但趾间的蹼不呈深凹状,与浮鸥属鸟类不同。 虹膜褐色;嘴深黄;脚红色。 叫声:在繁殖地驱赶其他入侵者时发出愤怒的ping声。斑嘴鸭 胸淡棕白色,杂有褐斑;腹褐色,羽缘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后部较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杂以暗褐色斑;嘴端黄斑不明显。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

10、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幼鸟似雌鸟,但上嘴大都棕黄色,中部开始变为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开始变黑,体羽棕色边缘较宽,翼镜前后缘的白纹亦较宽,尾羽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罗纹鸭 雄鸟繁殖羽头顶暗栗色,头和颈的两侧以及后颈冠羽铜绿色,并具紫铜色光泽。前额基处有一块白斑;眼后下缘有一新月形小白斑。上背和两胁灰白色,满布暗褐色波状细纹;下背和腰暗褐色;尾上覆羽黑色,但居中较短的为灰白色;尾短,褐灰色;两肩内侧灰白色,具细窄暗褐色横斑;外侧肩羽亦为灰白色,具黄白色羽缘,最外侧肩羽外翈具绒黑色端斑或近端斑。翅上覆羽大都淡灰褐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初级覆羽和初级飞

11、羽以及最外侧次级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先端较暗,次级飞羽先端较白;翼镜绿黑色,其前后缘均有细窄的白边;三级飞羽细长而向下弯曲,呈镰刀状,羽干白色,羽片绒黑色,外翈具白色或棕白色羽缘,内翈有时呈棕灰色而具不甚清晰的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细纹。颏、喉和前颈纯白色,前颈近颈基处有一黑色而具绿色光泽的领圈。其余下体白色而缀有棕灰色,胸部密布以新月形暗褐色斑,腹部满杂以黑褐色波状横斑,尾下覆羽中部绒黑色,两侧乳黄色,基部绒黑色,并重叠成束,在尾下两侧形成鲜明的三角形乳黄色斑。两胁灰白色,具黑褐色波状细纹;两胁后部羽形如扇状,基部具褐色细纹,羽端具宽阔的白边,在三角形黄斑和黑带前形成三角形白斑。腋羽白色。雌鸟头

12、顶和后颈黑褐色,满杂以浅棕色条纹;头、颈两侧黑褐色,具浅棕色纵纹;颏、喉及前颈乳白色,密布暗褐色短纹。背和两肩黑褐色,具V形棕色斑和棕白色羽缘;腰黑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棕白色斑纹;尾淡褐色,具淡色边缘;翅上覆羽淡褐色,翼镜绿黑色,但不如雄鸟鲜亮,前后缘亦有白边;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具棕白色狭边。胸、腹棕白色、胸部棕色较浓,密布暗褐色新月形和点滴状斑,至腹褐斑较稀,两胁棕白色具褐色斑,尾下覆羽亦为棕白色,具褐色点状斑;腋羽白色。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脚橄榄灰色。幼鸟似雌鸟,但更多皮黄色,飞羽短而钝,肩羽仅具淡皮黄色羽缘,缺少淡色亚端斑。珠颈斑鸠特征珠颈斑鸠尾较长,体长在2

13、832厘米,体重125180克,比鸽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为灰褐色,尾羽外侧为黑色,尾端为白色,头部为深蓝色,颈后为黑色,带有白色斑点,下腹部为暗红色,喙为暗褐色,脚红色。人们常把它和鸽子混淆,但只要由颜色来分辨就可以简单看出两者的差别。叫声低沉,重音靠后,类似“咕-咕-咕”、“咕-咕-咕咕”;驱赶入侵者或保护幼鸟时会发出“咕-咕”、“咕咕咕”。珠颈斑鸠的主食是果实、谷物和其他植物的种子,也会捕食昆虫。主要在地面上觅食。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它们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全年都会繁殖,常能在树木、建筑物的

14、边沿甚至是地面上发现它们的巢穴。珠颈斑鸠与同属其他斑鸠一样,一般不会群居,而是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但是突然的噪声会使它们惊起。它们的飞行姿势与凤头鸠类似,着陆时尾巴会上倾。棕背伯劳特征棕背伯劳也具有伯劳的普遍特征,头大,喙短而强壮有力,上喙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钩,能很牢靠地捉住动物,使其不易自嘴里脱逃,脚短而强健。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

15、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习性它们习惯于独来独往,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一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附近活动。它们经常停栖在空旷地的突枝上,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猎物出现便会迅速猛扑过去,捕获猎物后又会重新返回原来树枝上啄食。伯劳习惯性的会驻足在同一个地点觅食,这种捕食方式我们也称之为坐等型掠食(sit-and-wait predation)。它们的食物包括昆虫如金龟(虫甲)、象(虫甲)、蝼蛄、蝗虫、蝽象、毛虫等以及青蛙、蜥蜴、鼠类等小型的脊椎动物,有时

16、甚至会捕捉绿绣眼之类的小鸟。虽然它们上喙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也强健有力,但同真正猛禽鹰隼之类的钩嘴利爪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的,所以在撕扯小型脊椎动物时还要借助于树枝或尖刺来固定猎物。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好居于树冠、跨空电缆上鸣叫,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山斑鸠特征中等体型(32厘米)的偏粉色斑鸠,成年个体体重约260400克,起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与珠颈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夜间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外表区别在于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大。习性成对或单独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围,或小沟渠附近,取食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