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7056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地球上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一刻也离不开大气,没有大气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大气又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 在环境保护中,对室内或某个特定场所或区域(如教室、车间等),供人和动植物生存的气体称为“空气”。 而以大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为研究对象时,则采用“大气”一词。 总之:空气和大气均指围绕地球周围的气体。二、大气层结构气象要素(气压、气温、大气密度、化学组成等)的垂直分布情况叫做大气层结构。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垂直变化情况将大气层分为五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逸散层。 a、对流层:大气层最低的一层,平均厚度12km,赤

2、道附近为1618km,两极8-9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云雨主要发生层,夏季厚,冬季薄。主要成分:N2、O2、H2O、CO2、Ar 特点:(1)空气密度大,含有全部大气质量34的大气和几乎所有的水气。(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 83,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3)。约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6 -下热上冷(3)垂直方向上发生对流运动,使得对流层上下空气发生交换。-有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4)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水汽、尘埃较多,雨、雪、云、雾、雹、霜等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在这一层。-主要大气污染现象发生在此层。b、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距地面约在50 之间

3、,主要成分O3 、O2 、N2 、He、Ne、 Kr、Xe、H2 。特点:(1)在25km以下的低层,随高度增加气温保持不变,为等温 层。从25km开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 顶,温度可接近273.15K,-上热下冷,逆温层(大气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2)在10-35km的范围内存在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其含量在 20-25km处达到最大。臭氧层可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3)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能随地球自转而产生平流运 动,所以该层内气体非常稳定,进入该层的污染物形成 一薄层遍布全球,且停留时间长。(4)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很少,没有天气现 象,透明度极高

4、,飞机多在该层底部飞行。c、中间层 (平流层顶80Km),主要成分:N2、O2为主,几乎没有O3.特点: (1) 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由于臭氧层的消失,又没有其他能吸收射线的物质, 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可 降到190.15160.15K,空气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 -上冷下热。d、热层(暖层): 从80km到约800km的地方,主要成分:下层为氮气,上层为氧、氦等气体的原子状态。特点:(1)大气更为稀薄,大气质量仅占总质量的0.5;(2)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能量,波长小于150nm的紫外线几乎全部被吸收,温度 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顶部温度可达10

5、00K;(3)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该层空气处 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也称为电离层,越望上 原子态越多,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通 讯有重要作用。e、逸散层(1)800km以上高空,关于该层的上界到哪还没 有一致的看法。(2)空气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故又常称 为外大气层(3)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所以气体及其微 粒可以不断从该层逃逸出去。(4)该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三、大气温度层结 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1. 气温垂直递减率:单位高度(通常为100m)气温变化的负值r=dT/dz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r0, 称为递减层结;如对流层、中间层;=0.6K/100

6、m,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k()等温层, r=0;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r0,称为递增层结;如平流层上层、热层,也称为逆温层。2.辐射逆温层 指地面由于向空中进行长波辐射而冷却,进而造成地面附近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辐射逆温层形成的原理 太阳向地面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吸收了短波辐射而升温,同时向空中辐射长波辐射,而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弱,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强,因而近地面的大气受地表的影响最大。 地面温度升高,近地层空气温度自下而上升高; 地面温度降低,近地层空气温度自下而上降低。 在夜晚,地面不再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同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

7、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下冷上热,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即辐射逆温层。 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距地面100-150米的高度内;平静而晴朗的夜间;有风、云都能减弱逆温,若风速超过23m/s,辐射逆温就不易形成。特点:空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污染物滞留在局地,造成局地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四、 大气稳定度在大气中取一个微小容积的气块,称空气微团,简称气块。当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上升或下降 的垂直位移,当外力消失后,会发生三种情况: 稳定:气团离开原来位置后有回归的趋势; 不稳定:气团离开原来位置后有继续离开的趋势;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

8、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它与风速及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有关。 中性:气团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等速运动; 大气科学中将大气稳定度细化为六类。 气块在大气中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两者有关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研究对象:气块绝热过程:状态变化过程中,气块与周围环境间没有发生热量交换。干过程:固定质量的气块所经历的不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没有液态水或固态水的出现。干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高压区低压, 膨胀降温,温度降低;相反,在绝热下降 过程中,压缩升温,温度升高。 是可逆的绝热过程。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气块在干绝热过程中其 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根据理论推导 :d =0.

9、98/100m 1/100md基本为一不变常数 根据大气垂直递减率(r)和干绝热递减率(rd)的对比关系, 可以确定大气稳定度。 稳定:气团离开原来位置后有回归的趋势(rrd) 中性:气团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等速运动(r=rd)一般认为,当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刚进入大气环境的时候,当污染气团作垂直升降运动时,近似为一个干绝热过程。 一般大气层越稳定,则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逆温则使大气的温度变化逆转,随着高度升高,温度也升高(r0),这将会使大气的状态更为稳定,更加明显地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所以逆温成为大气污染气象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气象动力因子的影响(

10、1)风:气压在水平方向的差异而引起水平方向的空气运 动。高压区 低压区;风对污染物扩散的作用: 整体的输送作用、污染物的稀释作用 风的两个基本特征:风速和风向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m/s),一般风速是地面以上10m处风速仪观测得到的平均值。 由于地表摩擦作用,越近地面,风速越低;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越远。对污染物的稀释程度主要取决于风速,风速大小直接决定了某一地区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的状况,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总排放量/平均风速 风向: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方向(2)大气湍流流体的

11、运动形态层流:流体做有规则的运动,流速小;湍流:流体以不同尺度做无规则运动, 流速大,对流体搅动程度大。大气湍流:风速有大小,具有时强时弱的阵发性,并在主导风向上会出现上下左右无规则的阵发性搅动(如漩涡),大气以不同的尺度做无规则运动的流体状态。是大气的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湍流的作用:不断将新鲜空气卷入污染烟气中,或将烟气卷入污染空气中,使污染物分散稀释。湍流尺度的大小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有很大影响风和湍流共同作用,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分散,但湍流影响为主。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2、天气形势和地形地貌(1)天气形势 大范围气压分布的情况 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风、雨、雪等),受天气形势的影响。因此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大气的天气形势相互联系。 如下层逆温(高压区的下沉气流形成上热下冷现象),持续时间长,分布广,使得污染物长时间积累在逆温层中不易扩散。(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不同,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地形地貌的差异,往往形成局部空气环流,对当地的大气污染起显著作用。 典型的局部空气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