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板和眼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70503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板和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的板和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的板和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的板和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板和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名中国的板和眼授课教师付威授课年级7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感受中国的板眼与西方音乐节拍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中国的板眼变化,动手尝试感受板眼。 3、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板和眼,并能听辨出简单的板式。教学流程师生活动一、 导入1、播放电影地道战中高老钟敲钟时的片段。二、讲授新课1、播放板鼓视频2、播放歌剧江姐的视频片段(巴山蜀水要解放)A、复听 散板B、复听 快板C、复听 原板3、出示板眼常用的板式4、中国的板眼与西方音乐节拍的区别三、分组听辨四、动手感受板眼三个和尚五、总结与拓展1、 播放视频哪吒闹海小拜年在梅边 师:同学们我们

2、中国的打击乐器非常的丰富。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电影地道战中的一个片段,大家仔细听一听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哪样打击乐器的声音?生:快板师:那咱们一起看看它到底运用了哪样打击乐器?师:画面上这位老师他左手打击的乐器,我们称它为板。右手敲击的乐器是单皮鼓,鼓皮只有一面,用鼓楗点击鼓的中心,我们称它为眼。板眼是我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节拍方式,它是掌控整个伴奏乐队的,所以它在传统音乐的伴奏乐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才我们听到的打击乐器的声音就是由它来发出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板眼在音乐中是如何运用的。师:老师要给大家播放的是电影歌剧江姐中的一个片段,这是江姐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赶赴川北革命根据地,去与

3、自己的丈夫根据地游击队的政委见面,在码头上的唱段。我们仔细听一听,你能不能听到板眼的声音,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生:能听到,它的速度是由慢到快再到慢师:咱们同学刚才说这个唱段是先慢到快再到慢,那咱们再来听听前面慢的部分(唱)师:大家说这一段我唱的节奏怎么样?生:比较自由(不知道,它能用有规律的节拍数出来么?是不是我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所以是自由的。)师:像这种没有规律、自由的板眼,我们称它为散板。师:我们再来听听快的部分。(唱)这个速度比较快的唱段我们称它为快板全是板声,所以我们把快板也称为有板无眼。师:咱们再回到速度稍慢一点的这个部分(唱),板的声音很清楚,一个板一个眼,像这样速度比较适中一个

4、板一个眼的我们称为原板,也叫一板一眼。师:我们来看看刚才咱们一起分析的常用板式 快板 有板无眼 原板 一板一眼 慢板 一板三眼 散板 无板无眼 自由师:咱们已经简单的了解了中国的板眼,那你们知道中国的板眼有什么特点吗?与西方音乐节拍有什么不同吗?生:由于情绪的变化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和速度的快慢。(特点)刚才我们看的地道战中敌人向老钟叔走得越近,情绪越紧张,板的声音就越快, 师:板眼均匀交替运动称为均分律动,不是均匀交替的运动称为非均分律动。西方是以均分律动为主,中国以非均分律动为主,中国的板眼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快板多用于情绪的热烈急促,慢板则适于抒情,散板节奏自由。而西方多重视节拍匀称。接下

5、来我们聆听几首曲子听一听到底是哪一种板式? 1、戏歌 新贵妃醉酒 慢板 一板三眼 2、皮影戏 秃尾巴老李 快板 有板无眼 3、昆曲 十 五 贯 原板 一板一眼 4、电影 猪八戒背媳妇 原板 一板一眼师:我们已经对板眼及板式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感受一下板眼。我们为三个和尚救火的片段进行伴奏,观看之后,我们想一想在哪些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会更好? 生:救火、用滑轮配合挑水、结尾师:我们可以选择哪种板式进行伴奏哪? 生:快板、原板(救火前面比较难老师规定怎样打节奏,后面快板) (简单练习几种常用板式,商讨什么地方用哪种板式)师: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生:板眼,常用板式,中西方的区别。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板眼,谁能说说你还知道那些地方运用了板和眼吗?我们再来看几段!生:.师:播放视频1、动画片中运用了板眼 2、二人转还运用着板眼 3、说唱音乐也运用了板眼,京剧 电影 皮影戏 戏曲 都运用了板眼 。 师:在我们的艺术生活中板眼无处不在,它与我国传统音乐和戏曲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它,中国传统音乐就失去了光彩。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板眼艺术,及我国传统文化。要在了解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中国的板眼哈尔滨市第二十一中学校付 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