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70019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学习指导】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一)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二)血象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3070)1012L,血红蛋白量为15

2、0220 gL。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 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约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2白细胞数与分类 初生时白细胞总数(1520)109L,生后612 h达(2128)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 d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之

3、后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此外,初生儿外周血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在数天内即消失。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婴儿和儿童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至6岁者为110 gL,614岁为120 gL,海拔每升高1000 m,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组(1989年)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 gL,14个月时90 gL,46个月时100 gL为贫血。 【贫血的分类】 (一)贫血程度分类 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可分为4度:血红蛋白(Hb)从正常下限至90 gL者为轻度;60 gL者为中度;30 gL者为重度;治疗后67 h骨髓内巨幼红细胞可转为正常幼红细胞;一般精神症状24 d后好转;网织红细胞24 d开始增加,67 d达高峰,2周后降至正常;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叶酸口服剂量为每次5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