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62778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化学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化学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化学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化学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化学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1. (泰安)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 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 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2.(怀化)第16届世界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 限制化工发展,

2、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C. 用第四代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D. 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3. (株洲)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 )A. 澄清石灰水 B. 水 C. 紫色石蕊试液 D. 氯化钠固体4. (百色)石墨烯(C60)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得。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三种碳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是黑色固体 B.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 D. 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发生了物理变化5. (泸州)固体CO2又称干冰,易

3、升华。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CO2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 CO2不能支持燃烧 D. 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6. (青岛)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中无明显变化,装置增重1.8g,装置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 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C. 可能只有甲烷 D. 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7. 二氧

4、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等 B. 物质是NaOH溶液C. 操作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D. 整个过程至少有2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8. 将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 )A. 1411 B. 1114 C. 711 D. 1179. (娄底)碳和碳的部分化合物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物质X的化学式为 。(2)在物质的分类中,

5、CaCO3属于 。(填字母)A. 氧化物 B. 酸 C. 碱 D. 盐(3)写出该图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10. (宁波)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的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单质为红色固体,氧化物和单质均为黑色固体,氧化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1)反应中 (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2)氧化物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 性,对人体有危害。 (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1. (日照)大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1)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较多污染物的排放,这不仅污染大气,还是形成 的主要原因。(2)“节能减排”是我国的

6、重要国策,过多的CO2排放会造成 效应,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目前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A.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B. 电解水生产清洁燃料氢气C. 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D. 开发燃煤新技术使其充分燃烧(3)下图是有关CO2等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和F均为碳酸盐,C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下列转化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12. (乐山)“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类物质转化。其中,二氧化碳在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这种作用的一个具体体现:(1)上图中的有机物A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写出葡萄糖(

7、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与O2反应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一个无机盐与酸作用转化为CO2的化学方程式 。(3)某有机物R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13O28CO2+10H2O,则R的化学式为 。13. (眉山)某同学用下图装置验证某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种气体(假设每步操作中,参加反应的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 (1)该同学验证三种气体一定存在。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 ( ) ( ) D( ) ( )(填A、B、C或E);(2)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3)混合气体通过A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8、式为 。14. (昆明)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I)(II)(III)(IV)现象紫色纸花变红紫色纸花不变色紫色纸花不变色_分析实验(III)验证了 :实验()验证了 ;通过实验(I)、(),可验证酸的一条化学性质是 :实验()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 。15. (潍坊)“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工艺和技术。(1)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饱和K2CO3溶液中,生成KH

9、CO3,然后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的性质,再把CO2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图:(注:分解池内的反应条件是加热;合成塔内的反应条件为300、200kPa和催化剂)分解池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合成塔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X溶液可循环利用,溶质是_(填写化学式)。(2)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图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捕捉室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反应分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属于碱的是_(填写化学式)。16.(淮安)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CO又有C

10、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B装置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 ;(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 (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CO又有CO2;(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 。17. 几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完毕后,他们发现试管内仍有黑色固体物质存在。该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是什么?【提出猜想】小玉同学:木炭。小兰同学:氧化铜。小华同学:木炭和氧化铜。【查阅资料】木炭、铜都不与稀硫酸反应

11、;Na2O、MgO、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设计】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方案二: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若试管内溶液无色、还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 同学的猜想正确。若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体,证明 同学的猜想正确。若出现的现象是 ,证明小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黑色固体红热并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该黑色固体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8. (桂林)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12、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水煤气中不含甲烷等有机物)。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该小组开展了如下活动:(1)设计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见图1(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已省略)。图1(2)作出假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煤气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可能含有H2、CO、CO2。(3)实验探究:同学们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图2)并进行实验。请分析图2所示装置的实验原理,填写下表中的空格:仪器编号所盛试剂的名称试剂或装置的作用ABCD(4)结果分析:实验证明水煤气中有H2、CO、CO2。能证明CO2存在的现象是 。能证明CO存在的现象是 。能证明H2存在的现象是 。(5)交流反思:同学们在反思实验结果时发现图2所示实验存在缺陷,请你分析造成此实验缺陷的原因: ,对此你提出的改进措施是 。初三化学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