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613001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法治精神、严密制度、创新观念落实安全工作今年的全国 “安全生产月”,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的首次全国 “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生命至上,安全发展”,这是新时代安全发展的重要标志,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对于做好安全工作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其深意值得我们深刻理解,安全发展需要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全面深入的贯彻。一、 深刻理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习总书记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体现了总书记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的极大关心,为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安全生产法也指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

2、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正日益成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硬约束,用法治的精神、法律的标准,规范一切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也正在成为经济活动最大的规矩,全国“安全生产月”的主题,设定为“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就是要使得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安全生产法治化得到进一步贯彻。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惠及人民群众,党中央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安全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发展方式,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安全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理念,需要从事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千千万万的建设者、经营者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抓铁留痕的落实、咬定青山的坚

3、持。我们作为国有制企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和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思想。树立安全发展红线意识,弘扬安全法治精神、落实安全责任、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安全平稳的生产经营环境,努力成为践行安全发展理念的示范。二、用法治的力量保障安全生产保障安全发展用法治的力量保障安全生产保障安全发展,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用法治思维审视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用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安全生产法是安全

4、生产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安全规章制度的最高依据和准绳。其背后是全民的意志和国家的力量,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尚方宝剑和安全发展的终极保障。企业抓安全工作,如果依据的是法治,那么安全管理就拥有了力量之源。用法治的精神进行安全管理,能够解决安全工作管理参差不齐,甚至软弱涣散、约束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个我们以交通法规为例,就能非常容易理解安全生产法制化的必要性。和交通安全相类似,安全生产也从来不是一人一事的,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项,生产事故的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被别人伤害,最终都是社会和家庭承担损失和痛苦。因此防范安全事故,必须是生产者、经营者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和义务

5、。违者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因此作为铁路车轮生产单位,工艺复杂、工序众多、人员也较为密集,我们必须要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增强职工,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法律意识,要把执行安全规章提高到遵纪守法的高度来认识,超越各种利益纠葛和本位主义,最终守牢安全生产的法律红线,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发展。三、不断更新和编织更为细密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生产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管理就是最大的着力点,关键就是常抓不懈和对症下药。安全生产工作在具体的措施落实上,要更加结合企业的实际,职工的整体素质,知识水平,装备和工艺情况、经营环境等因素,以安全生产法为纲,因地制宜。做到有岗位就要有安全红线,人机在动,安全坚决不松

6、。目前,轮轴事业部面临生产任务紧、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岗位人手不足、产品质量风险大,人员工作压力大、外委承包增加,外委人员素质和安全管理状况差强人意等情况。安全工作就必须要在制度和规范完善上做更多的工作,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防范。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重在过程,要坚持不断识别不安全因素,保持制度和规范能对不断出现的新的不安全情况进行及时的反应。比如当前,事业部由于生产现场情况复杂,生产管理、责任界定、人员从属、利益分配等情况十分盘根错节,违章作业或者违章的瞒报,仍然不可能完全避免,必须严加防范。由于涉险违章大都是出于利益考虑,或者是本位主义,因此对其加强监督,发动群众进行举报就十分必要。建立或者

7、完善安全违章匿名举报制度,可以让违章苗头及时曝光,打断因涉险违章的暗藏的利益链,使安全管理制度真正落地生根。以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以后,一般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考核,并且作为反面案例进行通报启发群众引以为戒、同时进行相关整改消除事故隐患等措施。这都十分必要,但是措施一般都集中在一个时段。为了强化长期震慑作用,进一步强化管理、操维人员安全工作的责任观念,可以建立相应的安全工作信誉负面记录制度,专门记录责任人安全违章情况,一般违章设定年限消除记录,重伤以上的事故责任人,记录跟随职业生涯全过程。安全工作信誉负面记录,要运用在管理人员提拔任用、技术业务人员工作安排、操维岗人员岗位调动、薪资调整、各种先进评

8、比、荣誉颁发等方方面面,成为必须参考的指标。让事故责任者长期背负安全负资产。安全工作信誉负面记录不仅针对本厂员工,同样应该针对外委单位的雇佣人员,包括现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如果某人在安全工作信誉负面记录中有重大不良记录,无论其受雇于哪家单位,都应拒绝其进入我们的工作现场。从当前的安全形势来看,马钢的外委单位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形同重灾区,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外委单位管理方安全措施不到位;二是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足,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三是利益驱使,故意涉险违章,靠冒险博取利益。从这三点原因来看,管理方都有责任,也有进行改善的能力。因此,为了在主观上进一

9、步提升外委单位安全意识,对出现重大安全问题的外委单位进行一票否决是必要的,应取消其续签合同的资格,待其进行彻底整改并验证合格后,再重新授予资格。四、 采用新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为安全工作保驾 强化监控。安全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平时的监控和危机处理,监控和预防更重于危机处理。所以作为强化监控的手段,增加岗位监控探头,尤其是外委工作区域现场的监控探头,十分必要。这可以让许多习惯性违章、故意违章及时曝光和留证,对发现的违章加强考核,大幅度提高违章的成本,形成违章不值得、不想违章的正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群策群力,以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为安全工作添砖加瓦。安全管理要靠专业人士,更要发动群众关注安全

10、工作,动脑筋想办法,要重奖安全方面的各种改进建议和发明创造。安全生产是主客观同时起作用的,主观上应该不断强调我要安全,客观上应该营造更安全工作环境和过程。有一些工作因为工艺、技术的局限,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危险性,我要安全的主观意识,并不足以完全杜绝事故的发生,那么更安全的工具、更安全的方法、更安全的防护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应该鼓励安全专业人士为安全工作多创新,使得安全保障措施更有效、安全制度更合理更有效。同时要发动群众去查找各种更安全的作业方法、更有效的防护措施,职工群众有效的意见建议要及时固化到安全规章制度中。QC活动作为职工参与管理的科学手段,应该进入安全工作领域。QC活动也应该有安全工

11、作的相关课题,发动群众使用科学的方法排查不安全因素、寻找科学的整改方法,提高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安全性。用群策群力、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为安全工作添砖加瓦。运用荣誉感和鞭策效应推动安全生产久久为功。随着员工文化、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薪酬之外,荣誉感也是职工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且分量会不断增强。针对这一需求,安全管理上可以出台一些新措施,提升员工的安全荣誉感,鞭策其不断为安全工作付出努力。建议在一些区域和单位,设立“无事故小时累计制度”。不断累积的无事故小时,无事故小时累计不仅可以成为区域和单位的醒目的荣誉,达到一定小时数以后,管理者和操维人员可以享受安全生产形势好带来的连续嘉奖。一旦出现轻伤以上事故,无事故小时累计就归零,嘉奖取消,只有伴随着“三不放过”等事故处理程序完成,整改通过验收,无事故小时累计才能重新启动。无事故小时累计可以触动时时鞭策人员关心安全工作。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幸福感的重要工作,是生产管理上最大的政治,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新时代安全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和时刻关注的大事。安全管理必须要有法可依,以应对在极其复杂的利益环境中保障安全生产,也要必须不断细化各种安全管理细节工作,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生产环境,同时,要不断应用新技术、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增强安全工作的保障力量。 (王品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