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5784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教师杨蕊蓉 吴浩丽 韩士周集备时间2013.10.11课题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教学目标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表达方式的作用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教具准备预习提示预习课内8、9、10课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个人复备一、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有那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一)、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

2、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二)、记叙文中 的议论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议论往往能概括上文,点明文章的中心,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紫藤萝瀑布在结尾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点明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的主题。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

3、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

4、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这是了解文章主是思想的重要途径。 (三)、记叙文中的 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的主要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

5、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四)、记叙文中的记叙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个人复备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交代了什么,插叙就是补充说明了什么。如口技开头的叙述交代了口技表演的人物、时间、地点、场景、道具、气氛等。 二、学以致用1、静读人教版8、9、10课2、分别在文中找出四种表达方式并说出起作用。三、总结板书设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