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57844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

2、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

3、,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

4、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李本强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5、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

6、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7、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4)李本强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

8、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9、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

10、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5)李本强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11、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

12、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6)李本强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推动与调

13、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

14、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7)李本强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