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577458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

2、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 28) 【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

3、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评析:多媒体课件有效而不花哨,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

4、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评析:第一次观察交流,是让学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点,并能仿写出来;第二次看和说,有助于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归纳出算式的特点。看和说都是学生

5、自己在活动,学生相互间的说,打破了课堂中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时空。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

6、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

7、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凌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

8、等式!(屏示:“=”)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

9、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

10、a+(b+c) 【评析:“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

11、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评析: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12、 45+(88+12) (45+88)+12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凌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评析: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继而在自选口算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运算律。在这里,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了运算律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