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562343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1 (6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C.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读通鉴论秦始皇”,说明王夫之评价的是秦朝的制度。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度,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选举”。2.(2011马鞍山模拟)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

2、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解析】选B。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礼记祭统云:“凡统之人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道德规范 B.宗法关系C.战争祭祀 D.儒学思

3、想【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分别强调了“莫重于祭”和“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即都强调了血缘宗法关系。4.(2011临沂模拟)右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今胶南市)。内容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加强对地方控制 B.炫耀文治武功C.宣示皇权至上 D.祈求国泰民安【解析】选C。“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大意是:六国已经被统一,都成为皇帝的土地。有人居住、到过的地方,都是臣服皇帝的。(

4、皇帝)的功绩超过五帝,恩泽波及到牛马。没有不受恩德的,都安居乐业。可以判断秦始皇登山最主要的用意是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A、B、D三项材料无直接的反映。5.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吏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解析】选D。北宋设立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政税收,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这样使地方失去经济主动权,再也没有经济实力与中央对抗。6.(2011晋中模拟)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

5、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个事件,故B、C错误,A不符合史实。根据“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可判断D正确。7.“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选C。本题考查

6、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由材料中“钱谷之司”“知州”大量使用文人,并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判断本题选C项。8.“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解题关键】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9.(2011安徽百校模拟)晋书刘毅传中说,“今之中

7、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品中正制是选取官吏的主要途径B.西晋选取官吏注重出身和才学C.世家大族大多担任中央主要官职 D.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解析】选B。题干中的“晋”即西晋,“今”就是西晋,当时的选官、任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讲究门第出身,不注重才学。10.(2011泰州模拟)“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8、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A. B. 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耻不言文墨”可判断正确,由“父教其子”可判断正确,说法太绝对,由“不浃旬而周闻天下”可判断正确,故选D项。11.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郡县制的进一步发展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

9、荣【解题关键】注意时间信息,以及关键词“选拔的成功官员”“来自平民家庭”。【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使广大“平民家庭”通过这一渠道可以走上仕途。12.北宋时期汪洙在其神童诗中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表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人生和命运的期待与追求。能将作者这种期待与追求变成现实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解析】选C。一个人地位的变化之大,显然通过B、D两种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再能抓住材料中时间信息“北宋时期”、主体信息“知识分子”,则不难判断。13.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

10、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的含义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解析】选C。材料主要表明了内阁大臣如同汉唐宰相一样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明太祖时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大臣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内阁大臣具有票拟权,因而在皇帝的支持和亲宠中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C符合题意。【类题拓展】秦汉时期的宰相制与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是“大臣”,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

11、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14.(2011东北三校模拟)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解析】选C。从材料中宗人府“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

12、后勤”,可知其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说明A错误;“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说明宗人府不是政府机关,B错误;明清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说明D错误。答案为C。15.(2011抚顺模拟)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直接史料一般包括古迹、遗迹、卜辞等,史书记载、文献资料、传说等属于间接史料,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

13、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宣王的时候,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时,自己的地位就等同于诸侯了。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

14、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为解决材料一出现的问题,材料二中的统治者在地方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6分)(3)材料二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哪两次严重挑战?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6分)(4)元政府为什么要

15、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设置行省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6分)(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第(1)题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度逐步走向崩溃;第(2)题为解决分封制带来的问题,秦朝采用郡县制,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唐末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措施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按题目要求回答其积极意义;第(5)题可以结合上述四题谈认识。答案:(1)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的崩溃。(2)制度:郡县制。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