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51140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辽宁开原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人:调兵山一高中 何国石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

2、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

3、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

4、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2下列表述,不符

5、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B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C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

6、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

7、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

8、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9、A文帝高荔行 高:推崇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世南抱持号诉请代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

10、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2)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途中见杏花吴 融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

11、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答:_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2)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4)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乙 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12、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船 魂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

13、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 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