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50460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但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荐和发展,教育好他们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关键词: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留守子女”也越来越多。体现在这些“留守学生”身心之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将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发展。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今

2、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其中初中生为13.67%。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属于“留守学生”。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的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严重的,具体表现如下:1、性格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由于“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较少,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而“留守学生”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留守学生”由于长

3、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3、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留守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4、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

4、速膨胀,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养成好逸恶劳等陋习、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同时,“留守学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二、 “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关于造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且的,这与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很深的关系,究其根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多,农村中有

5、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或者一人,甚至两人一起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娘,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自由人”,失去了父母,特别是妈妈的“唠叨”的呵护,“自由”的成长,结果“留守学生”就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这

6、些都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2、学校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一个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往往是在枯燥、呆板的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只重视追求学生成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3、社会因素: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7、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中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还有就是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电视片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危害也很严重。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4、生理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握斯称

8、之为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尚未完善成熟, 片面的思维方法容易将事物简单化, 一遇到挫折往往自暴自弃, 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甚至酿成悲剧。这一年龄阶段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认知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很容易遭受心理不平衡的困扰,而产生系列的心理问题。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是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注意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

9、长的第一环境。例如:有关专家调查研究表明:每年高考中的高考状元,他们未必出身知识分子、高干家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是出身农民或者工人家庭。为什么呢?研究的出的结论是:学生是受到父母良好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令家长头疼的毛病和缺点,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长欣赏的长处或闪光点。另一方面,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考得好,得到赞扬和奖励;考得差,便是训斥和打骂。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思想,敬而远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可见,家长的行为、教育方式、处事态度,以及家长为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教育

10、环境等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二)、做好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让学生在成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利用人文化教育观念,还要在各中学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里辅导和心里咨询课,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1、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老师在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

12、里健康教育,就能达到目的。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3、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室。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里讲座,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里。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三)、科学社会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普及,使青少年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开阔视野。但应注意到社会上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传播色情文化,提供赌博场所,特别是网吧,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希望全社会都能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