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49806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选修课“选”的再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选修课 “选”的再思考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赵克明 选修课随着新课程走进中学校园以来,似乎并没有达到顶层设计者预想的效果,尤其是表现在“选”的落实不到位或缺失上,笔者曾撰写过对选修课的“选”的思考等文章谈了自己的粗浅看法,感觉意犹未尽,这里再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谈谈新的思考,与大家进行探讨,以期方家指教。思考之一:应以“课程视野”观照选修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旧习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与高考似乎没有直接关联的选修课往往成了走过场的点缀,或以必修教法处理选修教材,试图用选修课的手段达到为必修课补课的目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依然遵循必修课的既有思路和设计框架,或以试题教法处理选修教材,将选修课

2、纳入高考复习的范围,按考纲的要求取舍选修内容,以考点训练的模式使用选修教材。这些做法显然都有违新课程的“课程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解释道:“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这段纲领性文字大致呈现的基本信息:基础性意义是选修必修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只是两种课程价值侧重的程度不一,即必修当“突出”,而选修则“体现”;选修课程应在必修课程均衡意义的基础上拓展与提升,彰显有个性地发展之意义。课程改革总体上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板块,必修一律规定为1.25学年,选修为1.75学年,选修课所占的比重

3、大于必修课,可见选修课程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要把握选修课的特点,上好选修课。上好选修课的前提是以“课程视野”观照选修教材。要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长远发展的目标,立足于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选择性的需求,立足于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新课程理念,在现行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课程资源的“金矿”上再做好“淘金”“冶金”的工作。举个例子,我们在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时,从古代诗歌以意象传达思想感情的特点出发,从鉴赏古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途径与方法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以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作为一扇窗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人

4、所创造的画面,置身诗人所创造的诗境,把握意象,体味意境,领悟古诗的意蕴。不妨按照以下步骤组织教学活动:以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导入,让学生关注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请学生搜集、诵读并交流写月亮的古诗。相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挂席江上待月有怀望月有怀雨后望月,杜甫的月初月江月月圆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秋夕望月,朱华的海上生明月,李涉的杂曲歌辞竹枝,李峤的中秋月二首,骆宾王的秋月,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唐彦谦的秋霁丰德寺与玄贞师咏月,李建枢的咏月,无可的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中秋夜南楼寄友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

5、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子由徐州中秋作),等等。师生探究“月亮”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寓意,并认识古诗人的月亮情结与月亮寓意的关系。比如月亮传达思乡之情,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明月承载情感的无奈,明月寄寓时空的永恒,月亮的阴晴圆缺还喻指亲人的团聚分离与人生的圆满缺憾。拓展延伸,使学生认识到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真正进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世界。这样,以“课程视野”观照选修教材,把教材放到古诗鉴赏的体系中,根据学生实际挖掘课程资源,力戒“指导性教学”

6、,以学生“自主研讨”为主,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并在参与合作互动中有个性地发展。思考之二:应用“哲学思维”审视选修课程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工程,客观上会有诸多的因素对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只有经过人们理性的过滤和价值的判断,并据此作出选择与决策之后,才可能进入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而产生作用。所以,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无不取决于执教者在更深层次,即哲学层次上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谢密斯所言:“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哲学处于教育教学的上位,它对教育教学起着决定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那么,在选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应该做哪些哲学的思考呢?“得”与“

7、失”的思考。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统一体,教育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部分,同时要关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部分,因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关联的,主要矛盾解决之后,次要矛盾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教育需要前瞻意识和系统观。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流行社会的“跟风病”,某某倡导什么,大家都不假思索趋之若鹜。比如新课程提出“探究”的理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这方面恰是我们过去教学所忽略的,曾引发“钱学森之问”对于变革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大家“一窝蜂”地只去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忽视了重学科基础的传统优势,其结果可能会是学生因知识“底气”不足而大大

8、降低探究的质量,课堂上只是表面的“热闹”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选修课程内容丰富,现行的选修教材多种多样,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有“得”与“失”的哲学思考,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有“得”与“失”的思考,“得”什么,如何“得”,既不能什么都想“得”,也不能“得”此“失”彼,更不能盲目“跟风”走。语文选修课一方面要“体现基础性”,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如何弹好这个“得”与“失”的钢琴,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实践。“多”与“少”的思考。以“多”与“少”的哲学思维来思考选修课程,就是要把握在已有课程资源的条件下求取效益的最大值。虽然语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语文教与学的时间有限,贪“

9、多”会难以消化,过“少”则营养不足,这方面“多”就意味着那方面“少”。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抱着教材舍不得放,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篇过滤;有些老师又根据自己所好,随意地处理教材,或压根儿不买有些教材的账,只让学生课间看看了事。这些做法都没有处理好选修课“多”与“少”的关系。选修课程利用的“多”与“少”,一要看课程的价值,是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二要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要看是否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内部条件相一致,能否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引”与“放”的思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在于基础性和

10、均衡性,选修课在于选择性和自主性。如此看来,必修课是规定性的课程,是以教师系统导读导练为主的课程,教师的引导作用占主导地位;选修课是自选性的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但是,实际的教学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讲读模式,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另一种是认为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就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把“羊”赶到“山上”去就了事了。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处理好“引”与“放”的关系。选修课是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可教师的“引”决不能忽视;但是“引”应“导

11、而弗牵”,当“引”则“引”,当“放”则“放”。在选修课教学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一个专题探究之前,我们可通过讲座给学生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应当随时调控并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我们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合,要将学习积淀内化为学生日后学习的营养。思考之三:应寻找“联系点”重构选修教材在选修课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往往缺乏“课程意识”,没有气魄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敢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或贪图全面,或顾此失彼,它们的眼睛被重重叠叠的山峰遮住了,看不到教材的风景,也就上不出“选修味”。选修课应当突出选择性和个性,要根据教学实际活用选修教材,通过对已有教

12、材的二次开发,取舍、增删、重组,使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更集中,教学的内容更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相适应,教学的过程更能够开发学生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在对选修教材作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可以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点”,再根据“联系点”合理重构教材。“联系点”可依据教材内容而定,如时代、体裁、题材、意象、作者等,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可设计成不同的模块,“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杜甫诗歌中的眼泪”,“从同经忧患到寂寞悲凉唐代的贬谪诗”,“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情结”,“宋词如水”,“一生悲欢在词中品读漱玉集”,“怎样欣赏唐诗宋词中的名句”,等等。像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可以设

13、计“儒家大师孔子的人生智慧”模块,从孔子的人生态度(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等),孔子的学习观(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

14、察焉。”等),孔子的做人之道(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孔子的政治思想(如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等)四个方面整合孔子的语录,引导学生走进大师的心灵世界,借得大师的智慧,塑造自己的人生。我们还可以跳出

15、现行选修教材的圈子寻找“联系点”,进一步打通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以及相关读本,重构专题课程。例如“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走近苏轼”,以苏东坡被贬黄州所写的诗文为线索,把人教课标版必修二中的前赤壁赋,必修四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游沙湖,古文观止中的后赤壁赋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感受东坡诗词文魅力的同时,体会东坡身处逆境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胸襟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思考之四:应创设“亲历亲为”的情境开发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有本书上说: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

16、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要求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这个小例子折射出我们的教育观念基本上还是“我授你受”,事实正是如此,时下的选修课教学差不多还是“讲”“练”二字,老师往往捧着选修教材不厌其烦地讲,或者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没完没了地练,学生一直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其实,就课程资源的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