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49501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孔令彬一、选择题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出自宋书),杨延宗(出自新唐书),汤显祖(出自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分封诸侯 B宗法制度 C王位世袭 D礼乐制度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2、,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4、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

3、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7、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

4、明了 ( )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权力 D、 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8、“(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有一位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9、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下列对该

5、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鸦片成为引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A、 B、 C、 D、10、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忆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11、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6、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 大沽保卫战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12、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新印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材料中的“书”应为A各国律例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13、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

7、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14、1853年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政策( )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C为资政新篇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5、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调整了对国民党

8、政权的政策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16、图1为抗日战争时期一场大会战的发生地。( )这场会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包括 它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它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它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它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A B C D17、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

9、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18、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已隆重上映。影片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19、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10、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黄花岗起义 D领导同盟会会员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20、“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22、“我们因为看破了南京抗日是

11、欺骗,至少也是敷衍民众的一种手段,所以才以极大的热诚劝蒋委员长变更他的错误政策。但我们大胆的赤诚劝谏,都一次一次的失败了。我们为服从全国潜在大多数民意,我们为贯彻我们的也是全民的抗日救国主张,所以才有这次事件的发动。”这次“事件”指的是 ( ) A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23、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

12、反割台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24、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25、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排满”口号

13、易于为民众所接收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二、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2分)(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2分)你认为这样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