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490158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作者:郭永田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广大农村地区,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加快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利用各种涉农信息资源,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日益完善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省陆续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各地农业农村信息化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和完善,到2

2、007年,100%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6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已达 25万余人。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国家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一批重要基础通信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 一个新台阶。1、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到上世纪九十年末,我国72.3万个行政村中仍有11.7万个广播电视覆盖盲区行政村,535.8万个自然村中仍有 56.3万个广播电视盲区自然村,共计

3、1.48亿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为此,自 1998年起,原广电部和国家计委在全国 启动了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共投入40多亿元资金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 目发射、转播、传输、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部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 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修复了 1.5万个 返盲”行政村,有效解 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使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 2007年的95. 4%和96.6%。其中北京、天津、浙江等 省(市)已基本实行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2、加快农村地面通信基

4、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原信息产业部从2004年起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等6家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目标的重大基础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2004年至2007年6家电信运营企业累计投资超过200多亿元,在偏远农村地区铺设通信电缆约50万多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约2万多个,完成6.9万个无电话行政村通电话, 使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2003年年底的89.94%上升到2007年的99.5%;其中农村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8.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93.6%,人口覆盖率达到97%。为了进一步

5、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电信网络普及程度,2007年电信部又在全国启动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当年为2万多个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新开通电话,使全国自然村村通率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宁夏5省市实现了全部 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显著改善了农村通信基础设 施状况,不仅明显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发展。至2008年底,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9.7%,通电话自然村比重达到92.4%,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部分行政村也具备了宽带或窄带上网能力。其中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

6、北京、 天津、浙江、贵州、山东、吉林 等一批省市已经实现乡乡通宽带。农村电话网与互联网双双发展,构成了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和主要渠道。 据初步统计,四年来 村村通电话工程”在农村地区为偏僻乡村发展电话 用户1800多万户,发展农村互联网用户 204万户,与村村通工程开展前 2003年相比,农村 电话普及率提高了 33%,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 96%。3。加快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 成本高的问题,中组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 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中组部2 0 0 3年启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

7、代远程教育工程”,至IJ2 0 0 6年,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农村地区的党员干部现代 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网络,共建设乡镇终端接收站点近1万个、村级站点1 8 .8万多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2亿多人次。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6年完成近20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35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覆盖 18.7万所农村小学、3.5万所农村中学,使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受益。文化部2002年启动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手段,将优质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基层,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建设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街 道

8、、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共计10.8万个,并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建设基层服务点20多万个,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农业部根据农业发展需要, 建设了覆盖到省的广域卫星网络,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了覆盖全国500多个县的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 ”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和农村经济 信息咨询服务。三、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迅速发展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部门建设农业局域网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65%、12%和1%,上升到2007年的100%、80%以上和40%以上;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 农业部门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站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

9、的87%、40%和16%,上升到2007年100%、83%和60%以上。以农业部建设运行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各省农业部门信息网站为骨干、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农业信息网站为依托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网站体系迅速 发展壮大。中国农业信息网已形成集 67个频道、37个专业子网站、31个省级农业网站为一 体的农业系统网站群, 日均点击量超过600万次,访问量居国内农业网站首位、世界农业网站第二位。其他中央有关部门也纷纷建设或参与建设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商务部建设了新农村商网,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建设了联通33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270多个地级市、1300多个县的中国兴农网,直接为

10、三农”提高农业气象和经济信息服务。到2007年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登记注册的全国农业网站已达5160个;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资料,我国农业网站已经有1万多家,全面覆盖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 个方面。四、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一是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完善。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自下而上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乡镇企业、农村经营管理、 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主要行业和领域;部署信息采集点8000多个,建立了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通过远程联网采集、报送农村各行和领域的生产动态、供求变化、 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灾害、动物疫情、

11、农民收入、质量安全、资源环境等信息。二是 建立了一批重要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库。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农村经济统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生产动态、农业科技与人才、农村能源与环保等在内的50多个数据库;其中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宏观经济、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 等11个数据库系统和6个数据仓库系统已采集存储了1亿多笔数据记录;各省级农业部门也相继建设涵盖农村生产、供求、价格、科技、政策等各领域的数据库系统,几乎涵盖了农 村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了数据资源保障。三是形成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农村信息的采集、存储、分

12、析、利用,及时开发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进行发布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或者提供给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以指导农村发展。目前,仅农业部开发利用各类农村信息资源形成的网上信息联播、分析报告、监测报告、预警报告、信息快报、信息动态、信息月历、信息日历等就达几十种, 成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农业部自2002年起,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已掌握的各类信息资源,开展了大豆、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市 场监测分析,定期形成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及时为各部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五、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计算机

13、网络等现代信息网络在农村的不断延伸,结合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地探索、创建了多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推动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从当前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实践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广播电视是当前农村影响最广泛、受 众最多、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现代化传媒,也是当前农村最现实、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目前,包括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在内的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电视台大都开辟了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专栏或者建设了专门的农业农村服务频道,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广播实用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娱乐节目,丰富农民精神文化

14、生活等。实践证明,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推进 三农”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涉农网站迅速发展, 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办的综合信息服务类网站为主导、以企业主办的商务服务类网站为支撑、以各类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主办的资讯服务类网站为基础的、 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站服务体系,使网站服务在农村不断延伸、普及,不少地方如北京、上 海等的一些郊区县农村已实现村村有网站、家家能上网。网站服务由于其开放、互动、共享、个性化、多媒体、跨地域、跨时空、动态在线、即时更新、

15、随时访问、高效便捷等特征,突 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时空间隔而造成的信息传输障碍,为广大农村网民和农业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服务空间。网站服务覆盖了农牧渔各行各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政 策、市场、生产、消费、科技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咨询等服务,已成为当前全面宣传党 的政策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动态反映农事农情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信息平台、迅速普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渠道、便捷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窗口,对于改变我国广泛分散、规模狭小的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 展,由于其

16、无线连接、广泛覆盖、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随身等特点,更适合解决农村信 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以手机为信息终端、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短信为主要内容的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仅中国移动公司的无线网络就覆盖了60多万个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的 94%,乡镇覆盖率达 98.9%,人口覆盖率达到 97%, 2007年农村用 户超过了 6700万,加上中国联通公司等其他移动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已经基本覆盖我国全 部的乡镇和行政村。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手机为主要终端,以移动话音和短消息为主要服 务内容的移动通信服务在农村深受欢迎,2007年以来我国新增的移动用户中超过60%为农村用户,其中中国移动以提供短信服务为主的农信通用户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