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480628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领域学习MicrosoftWor.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窗体顶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解读导读: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部分指明了该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方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为指南的社会领域与学习发展目标的两个子领域,因为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建议部分则反映了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和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指南社会领域的开篇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

2、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同时,由于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此,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化的过程。人在幼儿阶段,逐步的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幼

3、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逐渐发展出的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一)社会领域所包含的子领域指南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而社会化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而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内

4、容。1、人际交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几个基本功能:交流信息、组织共同活动、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人际交往的这些职能对幼儿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1)交流信息。幼儿知识的获得固然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但在交往中分享他人的经验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幼儿在交往中不仅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也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在参与中感受自己的主体性。2)组织共同生活。共同活动往往是两个或更多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集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通过人际交往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是共同活动必不可缺的条件。幼儿发展过程中能够共同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幼儿的目标意识、

5、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通过交往组织共同游戏或其他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3)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儿童从出生起就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之中,出生之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起来。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就越能在宽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但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虽然人际关系的优劣并不单纯取决于儿童一方,但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喜欢并善于与人交往,有责任感,有上进心。4)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社会交往与幼儿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形成对人对己的态度有着极其密

6、切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幼儿不仅通过他人的外显行为了解其特点,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通过它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自我只存在于一定的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米德),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概念是他人反馈的函数”(库利)。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社会认识能力,如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鉴于交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一子领域。2、社会适应社会适应,即幼儿与社会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7、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例如,家庭和学校本身有许多根本性的不同,家庭的血缘、亲情和相互依存关系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社会机构所不具有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身份)和家庭对儿童的要求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提供,儿童可能是“小太阳”,但到了学校,“小太阳”就会变成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小星星”,不可能再像家里一样一切以他为中心。所以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

8、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变化迅速:知识迅速产生又迅速老化,由此带来行业频繁变更,人员不停流动,人际关系不断建立又不断改变这种情况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

9、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进入幼儿园后,如果这个新群体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就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而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即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

10、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二)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内容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是按照“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进行表述的。领域 子领域 目标 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 社会 人际交往 1、愿意与人交往 具体见指南的相关内容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对目标及其各年龄阶段的表现进行简略的分析,可以发现,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

11、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个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三、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与指导要点(一)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包括的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不同的内容往往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如,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尊、自信、自主、自我调节等)的发展和规则意识与行为(道德意识、亲社会行为等)的发展尽管有一定的关系,但各自形成和发展的途径和规律还是很不相同的。教师需要通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才能较全面地把握。这里,对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

12、的特点和教育要点只能做一般性地讨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同伴间的游戏、社区环境与文化、大众传媒等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影响源,而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幼儿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着社会学习。1、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榜样就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累的;可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下面是根据一位家长讲书撰写成的“小故事”:开学了,小雅上了一所条件不错的幼儿园。不到两个月,小雅

13、做了一件让妈妈大吃一惊的事。星期六下午,妈妈正在把一些用过的塑料袋折叠成小三角,准备收好再用。这时,小雅走过来,先把自己的三个娃娃摆在沙发上坐好,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来玩上课的游戏吧!你也坐到沙发上当小朋友吧!”妈妈边答应,便走到沙发上坐下,但手里还在折着最后一个塑料袋。“你是怎么回事!没听见我说上课了吗?”突然一个凶巴巴的声音传过来,妈妈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小雅正在瞪着眼睛看着自己。她不由自主地赶快把塑料袋放到一边。“你!请把嘴闭上!”小雅的脸转向一个娃娃。“没听见啊!说他就不是说你啊!”“小雅这是怎么啦?这都从那儿学的啊?”这个例子警示我们,幼儿园教师承担着指导幼儿社会学习的任务,是

14、幼儿模仿的榜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给孩子们以好的引领。2、同化社会学领域的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相似的现象,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化效应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如周围人都彬彬有礼,儿童自然也就会礼貌待人。同化中含有模仿的因素,但更强调的是团体行为和情感态度的感染与熏陶。比如,我们常说的园风、班风、校风就是环境的同化作用。3、强化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强化作用)。改

15、变儿童行为的结果和体验可以是直接的,即自己亲身感受的(如自己经常争抢玩具而被同伴孤立),也可以是间接的(看到同伴因帮助别人而受到大家的赞赏);可以来自外部(如成人的表扬或批评),也可以是自我强化(如同伴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做了好事之后的自我满足感和自尊感)。(书中的例子)李阳(化名)在去年9月顺利跨入了杭城一所优质重点高中的大门。原本父母以为自己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儿子终于开始向重点大学的大门迈进可事实却正好相反。李阳迷上了网络游戏,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要依靠药物才能控制这种疯狂的欲望。“中考前我想他许诺,只要考上重点高中,就奖一台笔记本电脑,还能随便上网。”话说出口就很难再收回。父亲为当时的

16、冲动之举后悔不已。他现在甚至怀疑,儿子当初为考上重点高中而做的努力,均是冲着电脑而去,学习的真正目的早被跑到了脑后。一开始知识浏览网页,父亲很放心,也信守承诺,不干涉儿子上网。可网络游戏渐渐入侵了李阳的世界,他开始迷恋这个虚拟的世界。父亲却很长一段时间浑然不觉,只因他一直信守着中考前的那一句承诺不干涉上网。直至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他才警觉出问题所在。而此时却为时已晚,在学习上饱尝挫败感的李阳只能在网络游戏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就如同染上毒瘾般欲罢不能。看着以前朝气蓬勃的儿子现在竟然要依靠药物来戒除网瘾,捧起书就喊头疼,远远地脱离了好学生的队伍,父亲只有后悔与叹息。尽管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中学生身上,但外在奖励替代儿童原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