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452368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神圣德育回归学生生活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向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校园里,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标语口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观念,要求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庸讳言,我国中小学德育一直都是崇高的、理想化的教育。我们将德育列为“五育”之首。为加强德育工作,还在学校设立了专职机构,配备有专职人员,并严格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对德育工作如此重视,按理说

2、德育工作应当成效显著。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我们常常会看到,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会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嘻嘻哈哈;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学生,崇拜的却是影星、歌星;从小接受文明礼貌教育的学生,会蛮不讲理,满口脏话;从小接受环保教育的学生,会随手乱扔废弃物;从小接受诚信教育的学生,会弄虚作假面对这种现状,人们困惑了:我们的德育到底怎么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从学校教育层面而言,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三:一、过于神圣化的德育目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稍一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多年来,我们在德育目标和内容设置上似乎形成了这样一条轨迹:幼儿园进

3、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内容设置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就拿幼儿园和小学来说,孩子们一入学(园),我们就用神圣而抽象的内容为他们定下了崇高的德育目标,然而这种过高的目标要求,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范畴,拿这些孩子们既不明白又无兴趣的内容来教育孩子,还有什么实效性可言?这些神圣的字眼,在孩子们还难以理解的时候就讲滥了,到真正需要他们接受并为之奋斗的时候,它反而失去了应有的神圣性,变得没人在意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校,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词句

4、的含义时,就不要让这些词句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崇高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不值钱的破铜币!”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这种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教育深恶痛绝。另外,我们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时,毫无例外地都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如国庆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只从纵向对比方面,谈新中国的成就,热衷于谈我国取得了多少项世界第一,而很少进行横向对比,至于改革中出现的诸如贪污腐败、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能源危机、青少年犯罪等更是只字未提。我们的初衷是好的,我们不希望这些“污点”损害了祖国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来说,这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心理学研究证明,处于中小学生年龄段的孩子单纯、好奇、

5、偏激,一旦他们认为我们给他们展现的不是一个全面真实的世界时,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怀疑一切,其后果难以想象。其时,我们在宣传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如果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更能唤起学生们的忧患意识,激发起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而丝毫不会损害祖国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我们恰恰缺乏的正是这点。面对神圣化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我们呼唤让德育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们无论设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或是开展德育活动,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尤其

6、要避免目标无层次、内容无差异,对所有人都是“高、大、全”式的理想化要求,让神圣德育从“天上”回到“地下”。试想,如果我们提出的德育目标,连很多党员、干部都难以达到,那么原本神圣而崇高的德育不就成了口是心非的集体谎言?因此,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底线德育”。比如,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要求他们从爱父母及身边的人做起,从不伤害他人做起,这是“爱的底线”。然后再逐步升华到爱国。当我们教育学生为国家做贡献时,可以从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做起,从帮助家长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始,守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教育底线。当然,倡导“底线德育”,并不意味着拒绝崇高,而是强调分清教育层次,防止德育被架空和

7、伪化。我们的德育应以人性、人格、人品为最基本底线,以培养正直、善良、宽容、合作等品质为起码目标,进而逐步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的德才兼备的人。二、过于简单化的教育手段,使德育工作走上形式主义道路,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过于神圣化的德育目标,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为急于求成,我们只好以空洞的政治说教进行一味灌输。但灌输式教育并非没有效果。曾记否,在过去的年代,一个战斗英雄的故事,令人热血沸腾;一场忆苦思甜报告,令人痛哭失声;一个学雷锋号召,令人做了好事不留名但如今,把这些曾教育感动了一代人的模式再在现代的学生中重演一次,效果会如何呢?答案会令人失望。原因何在?国家由封闭走

8、向开放,社会由落后走向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可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在沿袭着几十年前的老套路,这能行得通吗?现在的学校教育深受德育活动化的影响。我们曾坚信,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于是乎德育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我们希望通过搞两次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学生就会爱国;搞两次诚信教育宣誓活动,学生就会诚实守信;搞两次向不文明言行告别签名仪式,学生就会讲文明、懂礼貌;搞两次学规范演讲,学生就会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搞两次捐助活动,学生就会有爱心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吧,我们的这些想法和做法是否过于天真?不可否认,开展活动,确实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活动过多、过滥,事后又不注意抓落实,就会转化

9、为搞形式,走过场。经过众多活动的洗礼,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过了三月份就可以不学雷锋了;四月份有革命传统教育周,过去之后也可以把它放在一边了;五月份有诚信教育日,过了这一天,就可以不讲诚信了过于简单的德育手段,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学生们对自己毫无兴趣的活动,漠然视之,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活动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导致言行不一,诚信下降。这与我们开展活动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逐步养成的过程,而我们又恰恰忽视了这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及时调整德育思路,走出德育浅

10、表化、形式化的误区。一位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我们应针对学生心理,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会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真、善、美的概念逐渐内化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品德课,老师课前让每个学生带来一个苹果。上课了,老师只说了三个字:“开始吃!”学生们纷纷大吃大嚼起来,而没有一个人想到与老师、同学分享。片刻之后,教室里一片狼藉:学生们有的把苹果皮吐到了地上;有的还用脚把苹果皮偷偷踢到别人的桌下;更有甚者,竟把苹果核当成炮弹,射向别人吃完后,老师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请学生看看教室,想想自己,想想别人。学生们在这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都仿佛领悟了许多,一个个涨红了脸,低下了头。这

11、堂课上,老师并没有扮演灌输者、传道者的角色,而是把德育的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在小事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触及心灵的体验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难道这不比那些铿锵有力的宣誓、慷慨激昂的演讲更有实效?三、过于功利化的德育评价,使德育目的错位,功能失衡,从而导致学生诚信大厦的倒塌。 导致德育工作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德育评价。上级评价学校德育工作,其中有一条,就是看你开展了哪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这种评价导向作用下,不少德育工作者明知那些宣誓、演讲、签名活动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但也只好轰轰烈烈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如此一来,誓言变成了戏言,演讲变

12、成了演戏,签名变成了儿戏。这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因为它亵渎了他们的心目中的神圣。目前,学校的德育过于强调德育的外在功能,着眼于学校校园秩序的维持,把重点不是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而是放在寻找学生错误言行上,把听话守纪当成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进而来实现培养顺民的目标。不少学校出台的管理细则,就直接将其与班级利益和教师利益挂起钩来,学生违反哪条扣几分,扣掉几分后班级就不能获得流动红旗,班主任还要被扣掉若干奖金等等。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导致德育目的错位,德育功能失衡,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纠纷不断,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升级。本来,学校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但现

13、在的德育却与功利主义结合在一起,异化成为学校的一种管理手段。这种忽视学生真实生活,偏离对生活意义追寻的德育,不但使学生思想道德受到了禁锢,也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德育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真诚。但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者却在应付上级检查时,公然带领学生弄虚作假。这在不少学校虽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它对学生心灵的摧残却是无法弥补的。孩子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艰难构筑起的诚信大厦就是在我们教育者的谎言中轰然倒塌的。首先,我们要克服学校德育神圣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倾向,让德育回归学生生活。我们应把养成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寻找学生思想行为的闪光点上,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鼓励启迪为主,使学生不断产生内驱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我们应加大对成年人、尤其是教育者的教育力度。因为学生的道德问题大多不是学生自身造成的,而是成年人、尤其是教育者自身问题的折射。试想,如果社会上多数人都感到“老实人吃亏”,连教育人的人都在弄虚作假,还何谈让学生诚实守信?因此,要教育未成年人,首先要教育成年人。没有成年人的转变,哪会有未成年人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