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441794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 单位: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 姓名:樊春鸽点燃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火把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门艺术,然而旧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与创造思维,新的课程标准给美术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关于欣赏评述这一领域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学段(1-2年)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学段(3-4年)要求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学段(5-6年)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

2、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新课程标准无疑给我们当今社会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一、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教育的欣赏课是通过情感体验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情感中提高欣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美术教育的欣赏课可谓是枯燥无味的课堂,名作品的赏析,百年前的油画内容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讲是无法理解和投入的。为了使学生能多动脑,多参与,转变他们只是出耳听不参与的学习态度。我经常借助一些电教媒体来精心设计情感来体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

3、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 例如,欣赏一生致力于俄国历史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在18701873年创作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以高度的技巧,精确的观察。刻画了11个劳动者的不同特征,深刻地揭示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但这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很远,他们没有那种生活的体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我和学生共同去网上查找资料,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相应的了解。列宾为创作此画曾两度到伏尔加河去观察纤夫生活,画面上的纤夫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的人,又是具有坚强毅力的生活的强者。画作表现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和精神美。其二,在课上我让学生主动去讨论,投入情感体验

4、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多看和多思考画作,注意观察物体与景色,从而培养和提高对艺术形式的感觉,逐步体验绘画艺术语言的感受力。其三,欣赏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地观看。我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并且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画作的直觉,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获得一些赏析给画的标尺。使欣赏枯燥的名画变成了有意义的活动,不仅改变了教师讲学生一味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使师生互动起来。 因此,我认为欣赏美术作品的程序应是引导学生从描述美术作品开始的,而描述的前提是观看。所以,观看美术作品是首要的。而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不太细心

5、,草草而过。所以,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作品,不漏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没有认真的观看,也就无法进行客观而准确的描述,我国古代画论中,有“读画”一说,这个“读”字,的确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当然,古代学者主张在认真看画以外,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值得关注,包括对画的理解,对画家个人背景的了解等。但是,“看”毕竟是第一位的,没有“看”一切都无从谈起。 描述指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讲出来。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绝对客观的描述是没有的)。它不涉及对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评价,不要求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也不表达个人的好恶。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画面的内容能够大体上弄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 分析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的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们就能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解释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它应当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美术家的水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评价指的是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是自

7、发的表达,很简单地表示喜欢或不喜欢,也可以参照美术史上相关的评价,运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较为详细的评价。 例如,我上过这样一节美术欣赏课昂蒂布的夜渔,上课时,我先找出三个学生到黑板前,用几秒钟的时间画两三颗星星,加以总评后出示毕加索昂蒂布的夜渔里三颗造型奇特的星星,使学生一上课就对毕加索的创新精神留下深刻印象。接下来,我通过放幻灯片介绍毕加索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毕加索从事美术创作的不同时期,使学生认识到立体主义画派的出现是画家不断探索的结果,并让学生懂得怎么从色彩、造型等方面欣赏和认识立体主义画派。 介绍过后我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由组长负责编排节目,表演画中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走进画面,成为画中

8、的一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大胆进行表演。 表演结束之后,学生们组成小组讨论欣赏昂蒂布的夜渔的体会。此时我和学生共同进行交流,互相讨论对此作出的感受。师生的互动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同时,也破除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的困惑与不解,激发了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像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的状态,不断地探讨,不断地表达。我除了在介绍毕加索的时候,有一些讲解之外,其余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小组长代替教师组织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美术课堂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质。 二、在“欣赏。评述”中怎样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应当肯定美术课的四个学习领域里,和人文

9、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当就是“欣赏评述”。因为在欣赏课上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无论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彩陶文化,还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古希腊的瓶画、柱式,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和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就以著名的希腊柱式科林斯柱式来说,一根柱式,从外表上看,它只是建筑的一个支撑物,至多是一个装饰品,但是在科林斯柱式的背后,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原来,希腊的小女孩科林斯死后的墓碑石沿下,野草和花朵丛生,但都被木的石沿所压抑,于是,这些花草就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弧度。建筑家从这里获得了灵感,以科林斯名字命名的柱式就出现了

10、。每当我们从街上看到这个美丽的柱式时,就不难想到那个早逝的小生命,并对她寄托着无限的同情与怜爱,就想我们看到的一些儿童的墓碑上面有他们天真笑脸的照片,再有父母的一些题字,就格外地使我们为之动容。不过,假如教师只是从建筑形式上介绍科林斯柱式,而不深刻理解它的人文内涵,就会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人文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性分析与理论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地方面过分地强调了理性思考的方法,表现在教学上,又过分地强调了传授的方式。把学生看承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使得欣赏课常常以教师为主,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的理解

11、美术作品的权利。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就意味着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常识,甚至争论。 我在讲米勒的拾穗时,组织学生对农妇头上戴的红头巾进行了讨论。我手拿一条鲜红的领巾放在农妇的头前,将两种红色进行对比。问学生,同样是红色的,为什么不一样,学生们经过讨论,从开始讲的“头巾是旧的”,到最后认识到头巾的红色之所以发旧,是因为常年在地里辛勤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他们从这条头巾接触到了作品的主题画家对农民和劳动的赞美。如果画家不具有对劳动和农民的了解与同情,就不可能画出这样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12、从而,我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体验与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反之,如果我用传授的方式,使学生的“认识一步到位,告诉学生红头巾为什么是这样的红色,省略了讨论的过程,学生对头巾的认识肯定不会像这样印象深刻,对作品了解的也会浮于表面。 概括而言,欣赏课要想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析,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 、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

1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标准在不同学习阶段是如何递进的? 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及新课标对三个学段的学生学习要求有了相关规定,那么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标准在不同学习阶段是如何递进的? 在12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同时,也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例如对画面一些出色的描述。一年级美的生活美的表现一课,可以让学生说说去过的相关场所。在许多学生去过的北京,看过天安

14、门,他们可以任意用一句两句来表达看到的物体,在我的课堂上,有的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华表有印象,针对此来说,有的学生对城楼有认识,有的学生对金水桥有认识,有的学生对天安门的大门上的门环有认识,有的学生对天安门大门上的铜点有认识.无论他看到的是天安门城楼及天安门广场的哪一些部分,我认为都是对我们北京首都的赞美及热爱。从不全面的认识到说出来到互相讨论,就会把整个天安门及广场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认为用这种方式培养低年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对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与色的感受上,还要扩大到质感的认识上。在充分与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

15、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美术作品,发现其特征。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同一幅美术作品的描述练习,看看哪些同学的描述在抓住欣赏对象特色方面做的比较好。互相交流,完全可以促进其他同学表达欲望。 对56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美术作品所使用材料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也产生了不同的美感。美术史中有许多美术家对颜色有了新的认识,如樊高解放了色彩。对于现代绘画起了奠基作用。还摒弃古典油画的薄画法,强调了笔触的力度和厚度,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现代艺术更是把材料的革新作为创新的契机和出发点,一切天然的或人造的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材料。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及其美感,是高年级欣赏课应当增添的新内容。他的作品多是写实色彩,用心去作画。而达.芬奇在颜色中加进了蛋黄,使最后的晚餐保存期大大延长。 学生还应对各画种有所认识,并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之中。除此,还应当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学习欣赏,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