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417555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爱之艺术德育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爱之艺术内江市东兴区胜利镇中心校:邱小洪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热爱学生也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任何一个教学策略的重要支撑点。爱的重要性无需多讲,因为要让我们的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爱,怎样去爱,怎样使学生体会、理解并接受我们的爱。假如我们做个细心人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绝大多数老师都愿意为学生奉献一片爱心,但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这样的关系让老师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有的却相处紧张,老师上这一班觉得头疼,学生上这

2、一科也觉得没劲,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阳奉阴违,致使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究其根源,有些就是因为不会爱造成的后果。学生毕竟是孩子,所以如果他们喜欢你,即使你偶尔有些失误,他们也会谅解;反之,既便是正确的话,他们听起来也觉得刺耳。由此看来,仅仅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还不够,关键是学会怎样去爱,讲究爱的艺术。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从教15年以来在爱生方面的一些体会:一、 批评之艺术(善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不可避免,教师的批评教育也少不了。俗语说“打是心痛,骂是爱”,批评是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方式,但同样的目的,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人人都难免犯错,何况学生,特别是有个别学生,有时会犯较

3、严重的错误,老师生气,可以理解,但千万要冷静。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尽可能多剖析、少责难;多慰勉,少埋怨。在剖析中让他们看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在批评中寄予殷切希望;在慰勉中引导他们鼓起勇气。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感到老师并没有因犯错而疏远他们,而是热情地给他们以关怀和体贴,他们会因此而更觉内疚,唤起改正错误的决心。千万不能言辞激烈,使矛盾激化,尤其注意气头上不要急于处理问题,否则适得其反。由此可见,要想获得好的效果,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就应注意批评之艺术。二、 平等、民主之爱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现出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

4、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还表现在推行班级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我的做法是,在很多班级活动中发挥民主参与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中重要事情的决策,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总之,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的,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投

5、之以桃、报之以李”,也许迈出“师道尊严”那道槛,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就近了。何况“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三、 理解、尊重之爱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到:“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老师都希望学生尊重自己,其实,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理解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老师不能总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去做去怨,学生也不能总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想去行去思,这样师生极易对立。我们不妨做个心理互换,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老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孩子们的位置去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甚至不妨作自我否定

6、,学生也同样如此,经历这样的心理位置互换工作,我们就会意识到学生们正是若干年前的自己,他们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喜爱学习富于感情的知识,对理性的、抽象的东西较少兴趣,而对陈旧的、呆板的、重复的东西,则表现出天然的对抗性,鉴于此,我们应致力于设计新鲜活泼的、生气勃勃的、寓教于乐的课或者活动,不要去做占学生课余时间、增加负担的蠢事。教育是两个有情感的实体(教师、学生)的交往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师生必须真诚合作,才能实现认知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的研究,我们倡导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互爱、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中注意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构建,这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能降低焦虑情绪,减轻学生压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善批评、平等、民主之爱,理解、尊重学生,这是我在师爱方面的一些体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讲究爱的艺术,才能使教育获得成功。当然,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怎样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怎样才能使严师和挚友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怎样体现对学生的爱才算是恰到好处?这还要求我们不懈地去探索其中的艺术。 胜利中心校: 邱小洪 2013年10月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