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41498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七种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感性层面,方法和形式也不够丰富,笔者认为应该尝试运用七种方法来拓展欣赏的空间。一、回归到特定的人文环境中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

2、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和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12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该作品情节的介

3、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

4、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走出教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或是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可以回归自我。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

5、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例如,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三、提供多元化选择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美术欣赏者的欣赏自主权却常常被教师包办了,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

6、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供选择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展示几幅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寻找绘画技法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展示同一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以美术欣赏课走进民族文化村为例,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各自收集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工艺品。课始,先让学生按民族分类布置教室,把教室打扮得仿佛真正的民族文化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艺品仔细欣赏,也可以自由结对共同研究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四、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

7、能记忆65。因而不能把美术欣赏弄成一成不变的视觉活动而要加强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的感受,从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建立立体体验,全方位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西班牙画家米罗在学校学习时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老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的作业,喜欢求异的米罗却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画画成了“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整整一周蒙着眼睛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老师的这一“针对性”教学方法却改变了米罗,大大激发了他对形体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逐渐悟出了绘画的真谛,成为一代画坛巨匠。五、带着问题欣赏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8、,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欣赏前,教师应该先围绕作品的特点拟好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你看见了什么,作品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等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多动脑筋,提出一些老师没提出的问题。以海底世界一课为例,笔者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海底世界的录像,通过欣赏激发他们对海底生物的兴趣,接着笔者和学生亲切交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呢?”大海是学生们最热爱、最熟悉的事物,因此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

9、问题,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最后,一堂美术欣赏课就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了。六、提供交互式平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 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欣赏,通过反复的赏与评,既能够解决一些欣赏中的问题,又能够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可以从感官感受到的层面开始,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等

10、进行讨论,进而讨论作品的技法特色、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探讨作品的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课堂外是更广阔的交互式平台。在每一节美术欣赏课结束后,当学生们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他们欣赏的停止,他们仍然在继续回味,继续思考,继续用他们的眼睛观察身边所有关的事物。因而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畅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倾听不同的思维观点和评论。还可以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七、引入多媒体欣赏本身需要有强烈而直接的视觉感受。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并能

11、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对美术欣赏课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在教学演示上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营造美的气氛。在欣赏教学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还这些图片以本来面目。在欣赏过程中还可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收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材料背景,制作成VCD格式

12、的文件。如在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可以先播放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断,再慢慢按时间顺序出示经过调节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再配上音乐讲这些画家创作的小故事。使学生较容易归纳、理解画面中的严谨、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比也能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新油画的出现在色彩上进行的改革风貌。增强欣赏效果。美术欣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长卷,现在的图片资料在书中显示得很小。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让它分段显示,再进行长卷的浏览,这样一来,学生对画面的每个细节都了解得很清楚,连韩熙栽面部的那种彷徨的表情都能观察到了。美术欣赏,寓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可以使学生能形象地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广阔无垠的世界,让他们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空间中飞翔,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期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