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41497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西方的没落有感姓名;刘宇洁 学号:080210279 专业:世界历史【摘要】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理论比较的文化形态学或历史形态学。他运用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通过横向比较及纵向分析各文化的特点及其代表事物,将西方的没落问题上升为一个与存在相关的哲学问题,并用不断用事实说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对西方的命运做出了悲观、宿命的预言,虽然这一结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但这本著作的诸多地方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历史研究 文化与文明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作者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

2、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于是产生了一个从人类历史文化深层去寻求前因后果的强烈愿望。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于1918年问世,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西方文明的重重危机暴露无疑,人们对历史前景感到忧虑和茫然。在这种背景下,此书以其先知式的预言和新奇的论调,广泛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作者因此成名,由“一位默默无稳定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的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反对19世纪流行的历史进化观念,而把各个文化的生命周期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在他那里,世界历史被看作是若干独立的文化单元,每个文化单元都

3、经历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即都要经历发生、发达和衰落的生命阶段或形态。每种文化虽各有其独特的精神、灵魂和不同的表现,但都按照一定的周期而兴衰,他们在时间上是平行的,因而是同时代的,可比较的。这种文化形态学是对以往的历史哲学传统的一种反叛,斯宾格勒自诩为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西方的历史哲学一直试图把人类的全部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世界历史一个通行的分析框架是: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这种历史思维,把西方的当代社会视为人类历史发展成果,把其他地区的历史一笔带过甚至设想成为西方人的历史所做的准备,“它完全主宰了我们的历史思维,模糊了高级人类在整个历史中的真正地位。这一框架限制了历史的领域,也支配了历史

4、的阶段。”斯氏把这种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线性进化模式称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已走到了尽头,必须用一个全新的体系来取代它。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体系,堪称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即“哥白尼式革命”。这种观念认为,“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并不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更优越的地位。作为文化,它们都是动态存在的独立世界,而且它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并不比古典文化差。它们的伟大精神和上升力量较之于古典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韩炯,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9,第5页 同上,第7页 从理论上看,斯宾格勒首创比较文化形态学比较历史形态学

5、。文化是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体的观念,在当今西方文化学界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常识,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冲破旧范式的新颖独到之见。从实际情况看,斯宾格勒的比较文化形态学理论对历史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都有较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继承和发展了斯宾格勒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尔等人也吸收了斯氏的理论成果,他们被称为“新斯宾格勒派”。二战期间,斯宾格勒所提出的历史形态学理论也曾移植到中国,并成为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的雷宗海、贺麟为首的”战国策”派的历史理论基础。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同文化体系的最根本不同。“东

6、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概念,接近唯物辩证法。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致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从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惯用的历史研究的分析方法,但并不仅仅是这一思维方法。斯宾格勒倡导的是一种贴近生活、预断未来的历史研究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要与方成事物相衔接,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强烈撼人的现实感,他认为研究历史问题时,需要采取宏观、整体、比较的思维方法。 季羡林,西方的没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2期在分析比较各种文化类型,以说明西方文化在最终也要衰亡之时,斯宾格勒采用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的方法。用

7、一种研究世界生成变化的观相的形态学,即浮士德哲学,分析了各种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特征。他把每一种文化的基本象征称之为该文化的心灵。他把古典文化的灵魂称为阿波罗精神,认为西方文化的灵魂是浮士德精神。他认为,作为西方文化灵魂的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灵魂,它要超越感觉,在无穷的追求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具有一种坚毅的意志,要征服并粉碎一切可见的阻力;而作为古典文化的阿波罗精神,其基本特点是明朗清晰,只承认直接显现在是空中的事物,在有限的形体中去寻求美感,这是因为在古典时代,人的醒觉意识里还没有所谓过去和未来的观念,有的是纯粹的现在。阿波罗式的心灵,“它的特征是选择切近的个别实体作为理想的类型,如

8、果用现代哲学的术语表达,就是感觉在场的实体。”此外,斯宾格勒用麻葛式的心灵来表示阿拉伯文化的心灵,认为它的原始象征是洞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是“道”,轻松徜徉于自我营造的世界,“不同于埃及人通往预定的人生终点之路,代表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他还认为,俄罗斯的心灵原始象征是没有界限的平面,“它缺少西方文化中的特有的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和支配别人的意志,它视别人为平等的兄 西方的没落,第30页 同上,第33页弟,具有谦卑、自我奉献的特征。”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斯宾格勒运用图像、数学与数字观念、类比等方法,分别纵深分析了各种文化类型,指出各种文化与文明的表现形式的发展与衰落,借以说明文明的衰落。每一

9、种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兴盛、衰微、消逝的过程。作为其象征的一些形式,如艺术方面(包括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等)、自然与科学(包括神话与宗教等)、城市与乡村、民族与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也相应的有一个发展、兴盛至衰落的过程。例如,斯宾格勒在分析作为古典文化的阿波罗精神及西方文化灵魂的浮士德精神时,提到属于阿波罗精神的形式有裸体雕塑,奥林匹亚神的感性崇拜,用轮廓线来界定单个形体的绘画风格、偏好封闭柱廊、重视坚固地基、外部包有穹顶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严肃音乐等;而代表浮士德精神的形式有赋格曲的艺术、天主教和新教教义、巴洛克时代的伟大王朝,以及从但丁到歌德作品中的圣母理想等等。斯宾格勒指

10、出“阿波罗式的生存就是希腊人的生存,它不但完全缺乏内在发展的观念,而且完全缺乏实际的历史,而浮士德式的生存是对自我的深刻意识和内省日渐加深中逐渐引发出来的,它是一种决断的个性的文化,回忆录、反思、反省、前瞻以及良知见证了这种文化的孕育和产生。”然而,随着西方形式的艺术的终结,浮士德式的艺术也难逃厄运。作为浮士德文化组成西方的没落,第52页同上,第30页部分的浮士德自然知识也有诞生、衰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浮士德文化的兴旺盛衰相始终。文化民族的消亡,费拉世界的实现,代表着人类最终走向文明化历史的发展趋势。由此,斯宾格勒指出西方的没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西方的没落中,斯氏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11、。“历史是为每个人而存在的,每个人及其整个的存在和意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人而言的,也不是针对某个民族、国家而言的。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在他看来,“每一种都有他自身的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按照生老病死有机地发展,这个逻辑的结果、完成和终局就是文明,文明可以视为文化的必然命运。”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即文明是文化衰落的阶段,而不是文化的成熟阶段。历史世界中的每一个文化都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的活的有机体,它的运作模式与一般自然界的有机体一样,也有生长盛衰等周期性的特征,这种周期性的运作模式不可逆转,是每一种文化的宿命。这种文化宿命直接给斯氏的历

12、史哲学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色彩。按斯氏的推论,历史世界中,每一种文化都要各自完成如下生命历程: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文明阶段。这种分期的对西方文明的必然衰落的预断,大胆假设了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似合理,但其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地客观地反应西方历史世西方的没落第3页同上,第8页界的发展进程。因为,社会的兴盛衰落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更不可能预先设定。社会变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态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

13、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因此,西方文化乃至西方社会的繁荣与衰败,其决定因素只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故而,斯氏的这种悲观宿命论断不可能做到客观、准确,实际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当然,今天我们重读西方的没落,不能一概否定其对西方文化作出的充满悲观与宿命情绪的断言。这部著作在其出发点上是值得思考和认可的,它对于唤醒沉醉在盛世幻觉中的西欧人起到巨大作用,它的论断也突出体现了人类的预见性。此外,书中透露出的斯宾格勒的一些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式也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这些对今天的史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而,它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季羡林,西方的没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023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韩炯,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094周爱萍,斯宾格勒的贡献与失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045黎明,斯宾格勒与,博览群书,1998/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