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41487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指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的科学。内容 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产生与发展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理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2. 心理学实验的方法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优点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缺点 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

2、足并不 能真实反映二者间的紧密联系。 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优点 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比起自然观察有效、经济和方便。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结论更加严谨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要素 实验假设和推论 实验变量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控制4)准实验法;病人组-控制组法、群组法、个案研究法3. 自变量分类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分类:作业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

3、的变化的刺激 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被试变量;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 暂时的被试变量;一般是由于主试给予不同的指导语而造成的4. 对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操作定义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好处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各水平的间距(3)对呈现仪器的控制。(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包括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的顺序、空间位置等,都应根据要

4、求加以控制。5. 因变量的分类被试的反应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变量的结果,是主试 观察或测量的变量。1客观指标反应时、反应难度、反应次数、量表分数、评定分数、高次反应变量2. 主观指标6. 对因变量的控制(1)反映控制。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2)选择恰当的指标。指标应该具有效度,客观性,数量化(3)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4)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7额外变量的种类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 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以一种

5、自以为能满足这一 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来进行反应。eg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8.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5)抵消平衡法(6)统计控制法9. 实验研究的效度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1)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高,意味着因变 量的变化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 各种额外变量。影响因素:主试一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统计回归因素(回归假象)其他因素(前测与实验处理、测量工具、仪器使用)2)外部效度实验结果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

6、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与适用性;影响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 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10实验研究的信度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影响因素: 观察量(观察量越大,样本统计值接近总体参数值)、统计检验实验设计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真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独丈组设计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混合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事后回蒯逊计中断时何 序列设计I. 真实验设计-独立组设计定义 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

7、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优点 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缺点个体差异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eg.让你愉快的控制力匹配组设计-组内设计定义 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每名被试都 要执行自变量所有的水平设计。优点被试所需较少;方便有效;比组间设计更敏感;消除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缺点 实验顺序的问题;不能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受实验条 件恢复时间的限制克服方法 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ABBA平衡法)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所有可能的顺序、选择的顺序)-混合设计 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按组间

8、设计安排。 eg.抑郁与非抑郁的记忆成绩;思想抑制唤起浪漫回忆II 前实验设计-单组后测设计定义只有一个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设计的基本模式:X O-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定义 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设计的基本模式:O1 X 02-固定组比较设计定义 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 故它不能使用随机化原则选择被试设计的基本模式:X 0102-事后回溯设计定义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相关研究设计、准则组设计设计的基本模式:X 0III 准实验设计-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定义 借助多次重复

9、测量的一种前测后测设计。实质是对被试进行周期性的测 量过程,建立反应的基线模式,并在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用实施 处理后在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示实验处理结果。类型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单被试实验设计定义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实验历程(1)建立基线;(2)施加自变量;(3)消除自变量。12.心理物理学定义: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处理的问题:感觉阈限的测量、阈上感觉的测量13感觉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是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

10、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来表示。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操作性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感觉阈限测量方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14极限法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 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 为有感觉。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1. 绝对阈限测定(1) 自变量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

11、限的某个 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2) 因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刺激呈现后,被试感到有刺激就报告“有”,被试没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3) 绝对阈限的计算 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报告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把各刺激系列的每一个阈限计算出 来,求出递增系列、递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 数,就是阈限值。(4) 误差及其控制 误差: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控制:采用抵消平衡设计(即ABBA设计)2. 差别阈限的测定(1) 自变量 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

12、比较刺激(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 顺序排列。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 以测定绝对阈限的同样方法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2) 因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 + ”;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二”;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3) 差别阈限的计算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第一次非一到一之间的中点为差别 阈限的下限。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一到非一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到

13、+之间 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5) 误差及其控制 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空间误差、顺序误差控制:多层次的ABBA法15恒定刺激法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1. 绝对阈限测定(1) 自变量 从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选5到7个等距的刺激强度,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要相等。(2) 因变量 要求被试者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每呈现一次刺激后,被试若感觉到则报告“有”,记“ + ” ;被试若感觉不到则报告“无”,记“-”。根据 被试者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3) 绝对阈限的计算

14、 直线内插法*刺激为横坐标,正确判斷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 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两点阈。2. 差别阈限的测定(1) 自变量 让被试者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 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比较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 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100次。(2) 因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分为二类反应和三类反应。三类反应;大于”等于” “小于”分别记为+” “二” “”。二类反应:“大于” “小于”(3) 差别阈限的计

15、算 直线内插法。差别阈限=1/2 (上限-下限)三类反应:相等地带的上限定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 带的下限定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二类反应:7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以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16.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 等。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1.绝对阈限测定(1) 自变量 让被试者调整一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不过,此时的标准刺激假设为零,即让被试者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2) 因变量反应变量是被试者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的那个数值。(3) 绝对阈限的计算 让被试者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即与“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