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97176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精编)(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A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D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2、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A B C D3、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

2、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4、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5、邮电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造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A能较好地吸收声音B能

3、够发出声音C不能传播声音D能较好地反射声音6、如图所示,一个木块A放在长木板B上,弹簧一端接A,另一端固定在墙壁上,长木板B放在水平地面上,现使水平拉力F逐渐增大,当水平拉力增大到15牛时,弹簧恰好开始变长,当拉力F为20牛时,弹簧长度不再增加,并且此时长木板B以速度v匀速运动,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当拉力为10牛时,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牛B当拉力为20牛时,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5牛C当拉力为25牛时,长木板B开始加速运动,B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0牛D若木块A的质量增加,则水平拉力F要大于15牛,弹簧才会恰好开始变长7、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4、ABCD8、(2016威海卷)图中甲、乙、丙、丁四根弹簧完全相同,甲、乙左端固定在墙上,图中所示的力F均为水平方向,大小相等,丙、丁所受的力均在一条直线上,四根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均处于静止状态,其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L甲 L丙 L乙 L丁 BL甲= L丙 L乙=L丁CL甲 L丙 L乙= L丁 DL甲= L丙 L乙 L丁9、“足球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越来越喜欢足球运动,下列现象不属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A足球在空中沿弧线飞行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被踩在脚下的足球变扁D守门员抱住飞来的足球10、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5、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11、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12、一架天平的游码指在2.5 g处,小明同学忘记将游码拨回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就调好平衡了,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然后在右盘放了50 g砝码后,天平刚好在水平方向平衡,则物体的质量是()A52.5 g B47.5 g C50 g D55 g13、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

6、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14、在商场内乘坐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上升的电梯 B地面 C商场内的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15、以下描述中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是( )A形影相随,亲密无间B海市蜃楼,虚无缥缈C镜中生花,脱离实际D水中捞月,一无所得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_s,百米赛跑的平均

7、速度为_m/s 2、如图所示的小车驶向弹簧的运动过程中,小车碰到弹簧后,速度会减小,说明力能改变小车的_;车上的小木块向前倾倒,说明小木块具有_。3、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_,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_的力,这就是_4、寒冷的冬天,裸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爆裂,其原因是水管中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_减小,_增大所导致的.5、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_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1、如图所示,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后,通过潜望镜进入小明的眼睛请画出

8、光的传播路径2、如图所示,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请你画出物体所受重力G及物体对斜面压力F的示意图四、实验探究题(每题15分,共30分)1、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1)小李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时,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都很小,表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_(选填“好”或“差”)。(2)为了探究多种因素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每一次只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探究方法是_法。(3)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_的关系。(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_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5)要探究

9、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两个图进行对比。(6)图丙中,固定U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同一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_的压强大小关系。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下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的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

10、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选填“上”或“下”)调整(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_(选填“左”或“右”)移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底面积为100cm2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置于水平桌面上现将体积为500cm3,重为3N的木块A轻放入容器内的水中,静止后水面的高度为8cm,如图甲所示,若将一重为6N的物体B用细绳系于A的下方,使其恰好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水未溢出),不计绳重及其体积,求:(1)图甲中木块A静止时进入水中的体积;(2)物体B的密度;(3)图乙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2、

11、底面积为400cm2 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其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把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A放入水后,再在木块A的上方放一物体B,物体B恰好没入水中,如图所示。已知物体B的密度为610 3 kg/m 3,质量为0.6kg,求:(1)物体B的体积; (2)木块A的密度; (3)若将B放入水中,如图(b)所示,请分析出液面的变化情况; (4)并求此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值。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D2、B3、A4、C5、D6、C7、A8、B9、C10、D11、D12、C13、B14、A15、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6 6.252、运动状态 惯性3、重力 地球 吸引 万有引力4、密度 体积5、人 运动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1、2、四、实验探究题(每题15分,共30分)1、差 控制变量 深度 丙、丁 无关 乙、丙 不同方向2、11.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下 左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1)3104m3;(2)1.5103kg/m3;(3)1400Pa2、(1)1104 m3 ( 2)0.510 3 kg/m 3 (3) 将B放入水中后,A漂浮,有一部分体积露出水面,造成液面下降 (4)125Pa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