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39358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己见 作者:许飞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1 年第 09 期 摘 要 文章从数学教学问题入手阐述,通过创造提问空间,营造积极、轻松的学习氛 围,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分析,旨在逐渐培养学生提 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营造;鼓励和引导;评价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教师善于用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可以从数学的角 度提出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1我们生活中一直在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解决问题究其根源是先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如何培训学生提出有 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创造情境,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填鸭式教学,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 将公式、易错点教给学生,学生只要灵活套用公式就可以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没有给予学生 思考的空间,学生不会对知识点以外的内容产生兴趣和联想,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师要求学生记住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 于第三边这一要义,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选择哪组数据可以组成三角形,哪组数据不 能组成三角形,依靠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强行记忆。学生不会去想为什么,只知道这个类型题 目会做就没有问题了。虽然教师也会让学生提问,但是

3、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对于 学生来讲,他们的问题无非就是是否记住了那两句的要义。这样的教学虽然很容易让学生完 成题目,但由于没有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永远不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因此,教师要善 于创造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可以思考并提出问题。 二、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提出问题 课堂需要活力,学生需要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在紧张、压抑的环 境下很难思考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2。我们要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必须首先消除学生 担心提出问题会影响老师教学,或者因为问题简单被人嘲笑等心理负担;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 营造一个轻松、活力、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

4、于提问。教师所期待听到的是 为什么是这样?我想这样怎么办?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勇气,使他们 在提问中不断成长,同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三、根据提问要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希望学生敢问、好问,期待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敢问和好问只是一个开头,教 师还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首先,引导学生在哪里找问题可以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可以是本节的重难点,也可 以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预习时提一两个问题在课上讨 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好习惯;最后,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分 析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毫无意义的。教

5、师谆谆教导,给予学生科学指导。 1. 新知识的引入伴随着旧知识的回顾 教师在新课内容引入时要善于带入旧知识,让学生可以根据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拓展到新的 问题。 案例 1:求圆柱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求圆柱的表面积,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表面积呢? 生 1:长方体,正方体。 师:那我们是如何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 生 2:正方体有 6 个相等的面,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 6 就可以得到正方体的表面积 了。 生 3:长方体也有 6 个面,两两对应相等,分别求出其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乘 2,就 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现在观察一下这个圆柱体。我们能

6、看到几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图 形呢? 生 4:上底面、下底面和侧面。 生 5:上底面和下底面是圆,侧面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么求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 题,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2. 在新知中思考,拓展新问题 在新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通过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 题。 案例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课前让学生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分别是:2cm,4cm,5cm;4cm,4cm, 8cm;2cm,4cm,4cm;2cm,4cm,8cm。 师:请大家试着用这几组小棒摆一摆三角形,看看是

7、不是每组小棒都可以组成三角形。 生 1:老师,不是的,只有组可以摆出三角形,组摆不出三角形。 师:说得很对,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学生立刻进入观察和探讨状态) 生 2:老师,它们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说得很对,那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生 3:老师,我发现,它们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你们说得都对,只要我们知道这两个要义就可以轻松地判断它们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 了。 就这样,通过教师的情境设定,学生整理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探究新知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在探究中充分理解了新知。 3. 在生活中寻找并提出问题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去观察、去提问。 案例 3: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你们想一想看到了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呢。 生 1:老師,您用的三角尺就是三角形。 生 2:老师,梯子是三角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