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390318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雕塑.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掷铁饼者维纳斯雕塑包括雕刻和雕像 在金属、木料、石料、玉器等硬质材料上刻出的形象叫雕刻; 用粘土、石膏、蜡之类软材料造成的形象叫雕塑。1. 起源:与人类早年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结合在一起。2. 特点:雕塑借助于人体造型。3. 分类: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人像: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距今7000多年,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技法稚拙,质朴传神。仰韶文化陶塑人像,数量多,形式丰富,包括圆雕头像、圆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装饰着圆雕头像的陶壶、陶瓶等。动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制动物雕塑作品。遗址出土有狗首鸟尾的陶塑器柄。史前时期第一节 中国雕塑历史回顾人形浮

2、雕彩陶壶石雕人红陶人面像彩塑女神头像新石器時代,雕刻技術起源於石器的雕削磨製和陶器的捏塑製。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陶鹰鼎 陶制,新石器时代雕塑,高36厘米,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现收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作品属于中国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出土于一个成年妇女的陵墓。陶鹰鼎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通常所谓的“写实”和“逼真”,而在于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保持并强化了它们各自所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从而成为原始时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为其后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器奠定了很高的起点。1. 青铜雕塑:成就最高,主要有像 生器立体圆锥、圆雕与高浮雕 装饰相结合

3、、浮雕三大类。2. 玉雕:礼器玉和仪仗用玉造型简洁,没有繁缛的纹饰,庄重大度。玩赏的小型玉雕和装饰品,题材广泛,造型优美。3. 其它:除了青铜器和玉器外,还有牙雕、石雕、漆雕等。造型、装饰成就颇高。夏商周时期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司母戊大方鼎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玉凤 玉制,长13.6厘米,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这件作品表现的虽然是神异的动物,但其体态自然优美,令人觉得亲切可爱。它柔美而清新的风格在商代艺术那凝重、威严、令人窒息的气氛

4、中愈发显得珍贵。 玉人 玉制,高7厘米,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整个作品造型生动自然,人物眉目、发辫等细节的刻划都十分清晰逼真。作者的刀法简洁有力,充分体现出当时玉石制作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的高超水平。 商代后期青铜制品四羊方尊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出土于湖南宁乡。四羊方尊集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于一身,体现出威严的气氛和华丽精美的装饰风格,表现出了极其成熟的金属加工技巧和出色的艺术感染力,不愧是古代青铜艺术最杰出的珍品之一。 莲鹤方壶青铜制,高122厘米,宽54 厘米,作于春秋时期,出土于河南新郑,原为一对,现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馆。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物雕刻比人物作品在艺术表现上

5、显得更为自由、生动。虎噬鹿形器座,错金银青铜制品,于战国时期制作,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虎噬鹿形器座,错金银青铜制品,于战国时期制作,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物雕塑作品种类繁多,精品迭出。而且,艺术家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将人和动物作为单体来表现,从而将视线转向更宽广的空间,热衷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动物之间的共存和争斗。其中,最为生动的作品当属这件著名的虎噬鹿形器座。这是一件屏风的底座。虽然从实用角度讲,它应当坚固、稳定,但作者却独具匠心地创造了充满动感的双兽形象:一只色彩斑斓的猛虎用巨口和利爪紧紧抓住拼命挣扎的小鹿,虎腹贴地,虎尾高高甩起,身体扭曲成 S型,前足一爪扑

6、住猎物,一爪向后用力支撑,后足则一前一后大跨度地蹬着地面。这是一个积蓄万钧之力,引而未发的瞬间,充满了强大的内在力量。它的身体似乎马上就会猛烈地转向另一个方向,而那只可怜的小鹿眼看着就将被撕得粉碎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生存斗争!这件作品表明,战国时代的艺术家们在动物雕刻方面已经跨越了一般的形似阶段,开始注重于动感和力度的表现,并有意地选择最能吸引人的瞬间去表现动物的神态。这也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社会形态对艺术的深刻影响。 虎座凤鸟悬鼓 漆器,战国时期制作,出土于湖北江陵。 青铜犀尊青铜制,战国时期制作,出土于陕西兴平县。十五连盏灯 青铜制,创作于战国时期,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这件作品构思巧妙

7、,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十分富于生活的气息,是战国时代最优秀的青铜工艺品秦汉时期秦代: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节刻画。造型呈现的是写实主义,但内在精神却是浪漫主义。2. 汉代:形体明显减小,由秦的写实逐渐向抽象过渡。形成具有汉代雕塑造型的拙朴浑穆风格特征。体现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上。经过漫长的奴隶社会,至秦汉时期,以活人殉葬的野蛮习俗逐渐被用各种材料的俑殉葬所代替,加之日益兴盛的厚葬风,使各种形制的雕塑空前发达。像皇陵东的兵马俑雕塑群,每件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整体俑群以巨大的体量,数量,和列队组合的阵势,产生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其塑造的基本手法是,模制与手塑像结合,入窑烧制后再加彩绘。个体形象力求模仿

8、真实,注重细节,如发式,服装等,塑造得都很具体。俑 头 特 写1. 特点:石雕代替了青铜雕塑。雕塑工艺美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2. 变化:砖瓦陶塑出现,雕塑形体缩小,模塑成为主要的雕塑方法。 3. 砖瓦塑:是西汉时期突出的装饰性雕塑。 两汉时期 长信宫灯设计精巧,整体形象为一个宫女,左手托住灯底部,右手则与灯罩连为 一体。整个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 、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别 铸造后合在一起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则能自由开合以调整灯光所照方 向及亮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身躯相通,烟气可以通过右臂进入体内,并留下烟灰,以减少室内油烟的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持灯宫女的形象: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

9、自然而优美,面目端庄清秀,头略向前倾斜,目光专专注,神情疲惫而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心理特征。 汉朝雕塑风格粗旷纯朴 沉雄博大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军,墓前十四件石雕中以动物为主,仅马的形象就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三件,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用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青将军的英姿。 4、霍去病陵墓雕塑马踏匈奴主要运用 的艺术手法,借威武的战马踏匈奴奴隶主的造型来表现保家卫国的胜利者的雄姿。1. 霍去病墓前石刻立 马立马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征战的丰功伟绩。长1.9米,高1.68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

10、扎的人像。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充分显示出汉代陵墓雕塑浑厚、博大、简约的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伏 虎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上的斑纹虽没有雕刻的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充满生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是把握住了整体的特征。 石 雕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北1公里,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石刻是霍氏墓的组成部分,现存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伏虎、卧象等16件。初发现时,马踏匈奴与立马两件立于墓前,其余

11、则散置于墓冢的树丛之间,可能象征霍去病与匈奴战斗的恶劣自然环境,用此种方式纪念墓主人生前抗击外敌的伟绩。石刻材质多为坚硬的花岗岩,雕塑风格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有纪念碑式的意义,是西汉大型石刻的代表作。 马踏匈奴(高168厘米,花岗岩)历来被公认为是霍墓石刻群的代表作。作品表现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安详而不失警惕,端庄肃穆中蕴含着力量。马腿粗壮结实,四足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挣扎的匈奴人露出绝望的神色,形容委琐,面目可憎。马腿如四根巨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显得坚实稳固。作者运用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之极具艺术感染力。 伏虎(长200厘米

12、)伏卧休憩、不怒自威、凶猛机警。它那强劲有力的前爪支撑着硕大的头,长尾卷搭在背上,看似懒洋洋地在休息,但绷起的肌肉、健硕的体姿告诉我们它是威风凛凛的兽中之王。虎的身躯基本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琢,有浑似天成的意趣。虎身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料天然的纹理,佐以线刻的斑纹加以表现,丰富而简洁。整体造型富大气磅礴之感,堪称霍墓石刻群中的佳作。 跃马(高150厘米)的后腿蜷曲而卧,弓起的前腿和昂仰的头却昭示出战马蓄势待发,欲凌空腾跃,全身显露出豪迈昂扬、雄气勃发的赳赳气势。很显然,作者非常熟悉马的造型,更善于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筹划马的图形于开动刀斧之先,并能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

13、雕、浮雕及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刻画出高度提炼概括的汉代骏马形象。石马腿下部并不凿,客观上强化了跃马的雄浑与厚重 .马踏匈奴(西汉)马踏飞燕(东汉)3. 汉代击鼓说唱俑 说唱俑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把一个正在表演的书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塑造在我们眼前。东汉 铜奔马 高34.5cm 长45cm,甘肃省博物馆藏品“马踏飞燕”名称:击锣说唱俑 年代:汉代质地:红陶1. 特点:石雕代替了青铜雕塑。雕塑粗旷纯朴 沉雄博大。2. 变化:砖瓦陶塑出现,雕塑形体缩小,模塑成为主要的雕塑方法。 两汉时期 马踏匈奴 (高168厘米,花岗岩)历来被公认为是霍墓石刻群的代表作。作品表现了一

14、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安详而不失警惕,端庄肃穆中蕴含着力量。马腿粗壮结实,四足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挣扎的匈奴人露出绝望的神色,形容委琐,面目可憎。马腿如四根巨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显得坚实稳固。作者运用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之极具艺术感染力。 卧 虎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上的斑纹虽没有雕刻的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充满生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是把握住了整体的特征。 咸阳杨家湾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出土三千彩绘兵马俑 说唱俑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把一个正在表演的书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塑造在我们眼前。击鼓说唱俑甘肃武威出土“青铜奔马”(亦称“天马” , “马踏飞燕”)、 特点:对秦汉传统的陵墓石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2. 代表:陵墓雕塑、陶瓷雕塑和佛教雕塑。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石兽雕刻:1. 风格:继承汉代雄浑古朴的风格,造型圆浑雄健而颇有体积感,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庄严。2. 代表:丹阳的天禄、麒麟,造型极为俊美,装饰繁复。多用圆刀法,圆雕、浮雕和线雕综合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