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386942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书有感教学案例分析林口县第三小学 田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2.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

2、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朱熹资料)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热爱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

3、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

4、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3.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

5、“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

6、儿读“w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

7、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

8、,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五)反复诵读总结全课1.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2.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板书:观书有感(说理诗)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心智明读书汲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