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85367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平顶山市叶县龚店乡中心小学 刘秋红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勇于探究,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肤浅认识。一 用“发现”“体验”“创造”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学习新课标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发现、体验、创造的方法来

2、学习数学。1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我总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使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出本质属性,然后进行概括总结,以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得出概念、法则、公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我讲有余数除法的时候,首先拿出用硬纸剪成的梨,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当学生说出一共有9个之后,就向学生提出:“如果每盘里放4个,可以放几盘?怎么分?”接着就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的想下去。先拿出4个放在1个盘里,问:还剩几个?剩下的还够装1盘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再装1盘,这时学生已得出结论:9个梨,每盘放4个,可以装2盘,还剩

3、下1个。在这个基础上又向学生提出:谁能用算式表示这一关系?学生毫不费力的说:“94=2(盘)还余1(个)”“对!我们把还余这层意思用来表示。即94=2(盘)1(个)。”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且对有余数除法做到了知其所以然,弄清了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它的内在规律。接着我又提出:“如果有10个梨呢?”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先分装两盘后,剩下2个,接着就请他写出算式并解答出来。后来我又问:“有11个梨,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如果有12个,13个,14个,15个呢?”提问到这里,就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自己制作的纸梨学具拿出来,按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实

4、践活动最后让各组向全班汇报。教师指着学生写出的算式问:“余数与除数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余数与除数”的观察和比较之中。教室里寂静无声,几十秒钟的寂静,被一句“我知道了”的喊声所打破,顿时许多天真的学生从眼神里拼出胜利的喜悦,全班马上活跃起来。于是,我及时引导他们转入集体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每盘放4个,除数就是4,当除数是4时,余数就是1或2或3.”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又问:“除数是4,余数有没有可能是4呢?”学生肯定的回答:“不可能,因为有4个梨,又可以放1盘.”于是大家得出结论:“余数都比除数小!”这时,我想讨论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还有学生把小手高高举起

5、,请他发言,他补充说:“不仅这道题是这样,所有的余数都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才准确。”这是多好的高度概括呀!在这里,老师教的目的,不就是要让学生得出这个规律吗!这样的教法,既不放弃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地灌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2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

6、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现实,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学生看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然后,

7、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估测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1)随“眼保健操”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2)闭眼数出60秒(3次)。(3)推荐一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来,估测用多少秒。(4)估测“画一幅画”,“穿好一件外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又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分别用手势,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用手指,双臂来度量周围实物。最后让学生练习目测,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千克,克”时,先让学生用手掂

8、一掂1克砝码,1千克物品,体验到1克及1千克的轻重之后再进行估测。随着不断的体验,学生的估测水平逐步提高,误差越来越小,有的同学估测别人的体重的误差竟不超过2千克。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体验”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首先在创造中学习,我所说的“创造”,更具体的说是“再创造”。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七巧板的知识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

9、来。接着,我给每位学生一套“七巧板”学具,学生接到手后发现“七巧板”也不过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七巧板”的使用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桌子上拼摆,看一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真是精彩极了,学生个个就像拼“藏宝图”一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时而一声惊呼,时而手舞足蹈,时而笑声朗朗,结果,不仅有的学生能拼出“七巧板”原型,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图案来。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这样积极主动的参与,“七

10、巧板”的巧妙之处不言而喻了。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其次,在学习中创造,我觉得这应该是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儿童对已了解的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探究。如果说“在创造中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那么“在学习中创造”则是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中创造无疑是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赖以根植的土壤。例如,在上述“七巧板”教学中,当学生知道了“七巧板”结构

11、及使用方法后,我提示:“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七巧板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哇!这次场面更火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有一个同学竟提出把全校同学的七巧板集中在一起,拼一个完整的西游记故事呢!更令我兴奋的是一小组学生匠心独运,把他们的“七巧板”一反常态的摞起来,命名为“古城堡遗址”。这难道不正是新思维的萌动吗?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七巧板”这一课,学生听到下课的铃声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不情愿的长叹都说明学生

12、的创造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下课后还在摆弄着“七巧板”,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或者是将来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二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应该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特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如: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我结合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上课开

13、始,我问学生:“我们坐车时,经常会遇到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公共汽车到了一站,乘客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有的学生说:“公共汽车到了一站,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我抓住契机放录像,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车上有5位乘客,到了一站,上来2人,还有3人正要上车。我说:“谁能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我又问:“要想知道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又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了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14、老师,我昨天回家坐车到中岗那一站,没有一个上车的,也没有一个下车的,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其他学生听后,有的直点头,有的说:“我怎么没想到呢?”这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问题,正是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表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然后,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所学知识,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如:在教圆的面积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指出:“能不能理由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

15、法呢?”这时,我请学生们亲自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再用心想一想,找出办法来。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很快找到了答案。把圆6等分,每4块拼1个三角形,可拼4个这样的三角形。有的学生又提议把圆拼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我肯定了学生说的方法,并鼓励其他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如:学习加减法及体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时,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手指上也有数学问题。学生答道:“5个手指就是数字5,1个大拇指就是数字1.”“手指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此时我引导道:“你们想想这和我们学的加减法有没有关系?你能从手中找到吗?”这一下,学生们又睁大眼睛,不停的搬弄着手指:“1个

16、大拇指和其他4个手指合起来就是一只手上的5个手指”“5个手指减去1个手指还有4个手指。”“5个手指减去2个手指还有3个手指。”说着说着学生们笑了,他们不仅很感兴趣,而且发现无论怎样变都是这一只手上的5个手指在变化,都离不开5.有时是1,4和5;有时是2,3和5;更聪明的学生想到:握上拳头就是0,那就是0,5和5的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三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科优势,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造潜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内容产生兴趣后被激发出来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