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37372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护理常规.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a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b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c每日定时空气消毒。4.入院介绍 a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b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a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b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c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d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2、e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f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a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b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c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d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e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f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g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h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a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b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

4、院指导,并征求意见。二、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a生命体征。 b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心理社会状况。 d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

5、情况。 b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b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5.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

6、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三、脱证: 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

7、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的变化。 2饮食习惯,排泄状况。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气脱、阴脱、阳脱。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c注意保暖。 d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e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f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b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

8、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立刻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给药护理 a严格按医嘱用药。 b中药汤剂宜温服。4.饮食护理 a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b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5.情志护理 a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b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6.临证(症)施护 a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b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或针刺退热。 c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3.健康指导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2根据自身情况适当

9、参加体育锻炼。3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四、暴泻: 因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涉及脾、胃。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 1.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2.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3.肛周皮肤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

10、、食滞胃肠证。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 b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涂中药。 c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 b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暴泻其势凶猛,面白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3.给药护理 a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b一般汤剂宜温服。4.饮食护理 a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b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5.情

11、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6.临证(症)施护 a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 b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 c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 e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 f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药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 g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 3.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2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止

12、泻后应避免再感风寒暑湿之邪。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五、痛证: 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以出现某一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 1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 2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 3疼痛承受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头痛、胸痹(心痛)、胁痛、急腹痛。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c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 b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3.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b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5.情志护理 a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b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3.分症护理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