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学会”为“会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373193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学会”为“会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变“学会”为“会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变“学会”为“会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学会”为“会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学会”为“会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学会”为“会学”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学会”到“会学”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引导学生“会学”是时代赋于我们全新的职责。“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要使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关键。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成了学生“会学”的基础。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并且不断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的开端。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其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口,教师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抓住学生刹那间的灵感,帮助学生归纳成有价值的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这个课题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是问题知识的讲解者,而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者,当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活用”教师提供的有关发现问题的知识,这种“活用”就是一种我们所说的让他终身受用的智慧。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用了“真清”、“真绿”、“真静”三个

3、词来描写漓江之水。就有学生提出问题,江水是流动的,怎么会“静”呢?“绿”的水应是脏的,怎么会“清”呢?从表面看来,学生没能领会作者对江水的描写,但问题正反映了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思考了问题,反映了他的理解能力,我当即对他的质疑问难的精神给予表扬,并进行释疑解惑,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笔下漓江水的美。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火花。 其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学生生疑、质疑之后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疑,这才是最主要的。训练学生开阔的思维是促使学生善疑的主要途径。就思维的种类看,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

4、学中,笔者常常结合教材,讲清道理,重视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作发散状放飞。学习赤壁之战时,在简要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之后,我与学生一起探究“战争的起因”。学生很快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一句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这时,李志超突然站起来质疑:“老师,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应该是好人我及时引导:“对同学们的好学善思,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但由于目前我们对曹操的了解甚少,所以对曹操是好是坏,暂时不作过多讨论,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探讨一下曹操的是非功过,写一篇小论文,题目是我看曹操,要

5、有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两周后我们相互交流。通过诸如此类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空间开阔了,从而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三,激发引导,组织调控。 学生开始生疑、质疑后,会出现种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需要教师点拨疏通;当学生提的问题偏离了教材时,就需要教师调整和修正;有时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但是浮于表面,提的问题不够全面辩证,这就需要教师诱导引歧;有时学生提的问题过于分散杂乱,这就需要教师集中整理。当时机成熟时,还要归纳总结。学习军神一课伊始,我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是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后,学生纷纷提问:沃克医生为什么

6、在手术中会双手颤抖?刘伯承在做手术时一定很痛,为什么他一声不吭?刘伯承做手术时很痛苦,为什么不打麻醉针?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以“军神”为题?“勉强一笑”代表了什么?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会读书,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请你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带着它研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可以自己一个人研究,也可以互相讨论。”过后,我问:“刚才,老师看了几组,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研读为什么沃克医生说遇到了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是军神这两个问题。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的理解,好吗?”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各抒己见,深入讨论课文内容的细节,饶

7、有兴趣地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疑,从而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其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古人曰:“亲其师,则信其道。”陶行知也指出:“民主的程度愈高,则创造愈开放,愈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心理学研究揭示:创新、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则是创新潜能得以发挥的基本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宽松、民主的环境。 老师首先以赏识的心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倾听,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爱,是一种对学生无

8、言的影响。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一些可笑的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兴趣。教学中我经常有这样的话语:通过自读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只要抱着“敢说是希望,答错是进步”的平常心态,坚信学生只要敢说自已知道的就一定敢问不知道的。而且我总是教育学生,学习是个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消除了心理障碍,课堂上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心态。 总之,我们期盼着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去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下,在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