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比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69373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比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光体组织形态:主要为片状珠光体,即是由一片铁素体和一片渗碳体交替堆叠而成。片层 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构成“珠光体团”。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往往有多个“珠光体团”同 一“珠光体团”内片层取向基本相同。在珠光体形成的温度区间内,过冷度越大,则珠光体 片层间距越小。位相关系:。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1)板条状马氏体显微组织可用图4-13描述从大到小分为原奥氏体晶粒、马氏体板条束、马氏体板条块、马氏体板 条、亚结构(高密度位错)。(2)片状马氏体显微组织如图4-17其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显微组织特征为片间不相互平行,其亚结 构主要为挛晶。片状马氏体片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奥

2、氏体晶粒大小,片间 不相互平行,且片中有明显的中脊。贝氏体组织形态:主要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1)上贝氏体为成簇分布的条状铁素体和夹于条间的断续条状或杆状 渗碳体的混合物。(2)下贝氏体呈暗黑色针状或片状,而且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 交角,在铁素体片内部有规律的分布着不连续的细片状或粒状碳 化物,而在铁素体片边界上也可能有少量的渗碳体形成。珠光体晶体结构:其是由体心立方结构的铁素体和复杂单斜结构的渗碳体组成。马氏体晶体结构:马氏体中铁原子本来以体心立方结构排列,加入碳原子后其转变为体心四 方结构,且晶体常数随碳原子含量的改变而改变。贝氏体晶体结构:由体心立方的铁素体和复杂晶体结构的渗碳体

3、组成。珠光体的相组成: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铁素体和渗碳体都是片状的,一般铁素体层较渗碳体层厚。铁素体和渗碳体层交替分布,均 匀分布在珠光体中。同一“珠光体团”内片层取向基本平行了。铁素体位错密度较小,渗碳 体中密度更小,但两相交界处的位错密度较高。马氏体的相组成:由铁素体组成,但铁素体中的碳含量较高(高于0.0218%)铁素体呈板条状或片状。板条状马氏体多个板条(小角度晶界)形成板条块,板条块之间形 成大角度晶界。C原子在体心立方的八面体间隙处分布,且优先占据第三类亚点阵。贝氏体的相组成: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一般还夹杂有残余奥氏体,珠光体和马氏体) 上贝氏体中,铁素体为条状,成簇分布且

4、相互平行。渗碳体为断续的条状或杆状,分布在铁 素体条间。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为针状或片状,各针状物之间不平行,渗碳体为细片状或粒 状,分布在铁素体内,少量分布在铁素体边界上。惯习面:成分:三者皆为Fe和C组成物质,可能含有其他少量合金元素。形成温度:图,一般形成温度珠光体高于贝氏体高于马氏体。形成方式:珠光体通过Fe原子和C原子的扩散形成,马氏体通过切变形成,贝氏体二者兼 有。形成速度:珠光体的形成为扩散型相变,相变速度慢,马氏体的形成为切变,只要达到驱动 所需的过冷度,相变瞬时完成,贝氏体两种类型相变都有,因此相变速度主要取决于较慢的 扩散型相变。形成所需降温速度:珠光体为缓慢降温,贝氏体为正

5、常速度降温,马氏体为快速降温。相变的孕育期:珠光体和贝氏体形成有孕育期,马氏体没有孕育期,只要一满足所需过冷度 立即发生相变。形核处:三种多在奥氏体晶界和缺陷处形核。机械性能:珠光体:韧性较大,珠光体团直径和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也大。而亚晶粒越细, 晶体点阵畸变越大,则所得珠光体强度越高。“派敦处理”,就是使高碳钢获得细珠光体,在 经过深度冷拔,获得高强度钢丝,主要是因为塑性变形引起位错密度增大和亚晶粒细化。 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其硬度在一定范围内随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产生原因:相变强化:切变特性造成晶体内产生大量微观缺陷。时效强化:C原子扩散偏聚钉扎位错引起。形变强化:外力作用下因塑性形变而急剧加工硬化。相对而言,位错型马氏体(板条型马氏体)具有较好的韧性,因此板条状马氏体相对片状马 氏体机械综合性能好。贝氏体:韧性、强度和硬度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之间,下贝氏体综合性能更好,因为下贝氏 体中,较小的碳化物不易形成裂纹,即使形成,其扩展也将受到大量弥散碳化物和位错的阻 止。贝氏体适用于强度要求不太高又需要有一定韧性的场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