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定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369247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定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读出韵味。2. 通过品读,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3.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教学难点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教学过程一、猜字,激趣导入。1. 亲爱的同学们: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地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所幸,这两轴精品都在我们正学的这个单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

2、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0页。今天来了这么多领导和老师,我想同学们可能会有点紧张。首先我们对他们的到来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放松放松:屏显:猜字 閑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学生自由竞猜。)2. 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师作画,故意不画“月亮”)提示:描绘“闲”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你们太有才了!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可要精彩继续呵!)3. 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

3、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 安适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超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就在你们读课文时,我作了一轴画,同学们看如何?是否少了什么?哪位同学来与我共同作画,将它补上!“苏子携怀民庭中同赏明月,汪君与堂上共绘丹青。”横批:画龙点睛(*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比喻坚贞。因丹青两色不易变易:丹青不渝。)二、朗读,整体感知。1. 刚才,

4、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有。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卫耳。2. 学生齐读课文。3. 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问老师。)4.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地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个要素来回答。)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三、品读,体悟“闲”字。1.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

5、叹?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 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预测、明确:闲人。4. 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提示:1.行为往往是人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2.“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5.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拔。(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A 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坏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B 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C 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D 指导朗

7、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请同学们以此种情感脉络齐读一遍课文。)(板书:无聊-高兴-郁闷-欣慰-闲适)(2)景物部分描写分析: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 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提示: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可结合“如”“盖”来引起。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流畅。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个字写“月”,而又无一个不在写“月”。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的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

8、字词里。提示:“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那个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明;“盖竹柏影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品得很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而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下面去掉“盖”字,再读;再加上“盖”读得夸张一些。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提示:去掉后没有朦胧美,加上“盖”字,苏轼有恍然大悟之感。B 作者把月光比

9、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提示:空明。(板书:空明)C 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提示:纯洁、宁静。D “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得“空明”还是在写什么?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E 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F 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四、迁移,感受旷达。1. 苏轼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

10、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在别人眼中,那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是注满“寒”“愁”的冷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个闲置之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雅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可以说: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

11、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2. 知人论世,体悟作者的心情。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

12、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我们想想: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的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但他仍然有这样的心情,至此,我们不尽要感叹:苏轼,你真是一个 的人啊!(板书:苏轼,你真是一个 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关于苏轼的豁达与洒脱,我还想补充一下。3. 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屏显:(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

13、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五、总结,提升感受。1. 同学们,携着承天寺的这轮明月,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苏轼,一缕感动的馨香让我们的心灵更加芬芳,一抹感动的月色让我们的心儿更加柔软。来,带着我们自己的感悟,再一次把课文朗读一遍。2. 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课!3. 下面我向同学们推介两本书,(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苏轼曾经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神。”板书: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一本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另一本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很值得一读!最后我以两句话结束这节课: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板书) 下课。六、板书设计 闲 身 情 无事 安适 无聊高兴郁闷欣慰闲适 空明苏轼,你真是一个 的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