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36786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张忠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文/张忠田诗、书、画的关系,是书法理论研究绕不开的一个课题。沈鹏先生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一文,通过作者本人多年的书法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诠释,这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是有益的。但沈先生的索解,有的地方并无找到确实答案,有的地方先生自己也陷入迷茫。关于诗、书、画同源。沈先生研究认为,“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其实,诗、书、画的关系:诗,艺术化的语言,书,艺术化的文字

2、,画,艺术化的世界。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认识的起源,也是诗、书、画的源泉。沈先生解读诗、书、画的关系,之所以未得其解,就在于把诗、书、画都具体化了,把某人某件诗、书、画作品当作诗、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赞誉王摩洁书画作品的,不能用来说明普遍意义上书、画的关系。诗言志,也是诗的一种境界,诗,还可状物,还可明理,只有状物的诗,才会诗中有画。春蚕蜡炬诗,是哲理诗,当然不能入画啦!但此诗可以用书法作品来表现。关于书法艺术的独立性。沈先生认为,把书法“素材”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在理论上是悖谬的,在实践上无益。认为书法艺术与书写的内容(素材)无关。他列举了唐摹万岁通天帖、康有为广艺

3、舟双横碑评第十八从爨龙颜、石门铭到苏慈碑一口气举了四十六种碑,列举它们的意蕴,其实都与所书写的内容无关,因此,得出书法艺术独立性的结论。这种判断似乎是对的。但我们可否反过来问,书法艺术离开书写的内容是否还可称为书法,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满纸无聊粗俗的文字,是否还有其价值?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书法的内容,即书法的载体物一一汉文字,进而由汉字组成的词语,它们彼此是唇齿相依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反过来强化形式。汉字本身是美的,由不同汉字组成的汉文学作品如诗、词、赋等本身具有韵律性,它本身也是美的。强调书法艺术的独立性,而得出书法与“素材”无关的结论,在理论上是发悖谬的,在实践上是无益的!书法是什么,是汉

4、字书(亥IJ)写的艺术,书法是历代传世书法作品的抽象,而不是某一件作品。沈先生用张旭写古诗四首没有出现四种风格的解读,就是把具体化的书法作品当做书法的缘故!书法家若写杜甫秋兴八首,也不会出现8种风格(笑)!但是,我们在欣赏秋兴八首的作品时,还是能感受到杜诗的魅力,能读出诗中的画来!再者,书,心画也,也是特定意义上说的。其实,书,可记事,可把玩,可传语,不能把特定意义上说的普遍应用。当然,书为心画,是书法家达到一定艺术修养才能实现的境界,不是所有会写字的人,不是所有书法家在创作所有作品时都能达到的境界。但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会影响作品的风貌,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这种影响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察出来的

5、!书法,在比较中索解沈鹏诗、书、画结合,今天还有没有魅力?很难设想与过去年代相提并论,文化环境、欣赏趣味有了很大差异。但是文化有传承性,研究传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三绝诗书画”一向是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可说与生俱来,同生命的追求相一致。书“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据历代名画记,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

6、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绘画当书法欣赏。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

7、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氟,天下之能事毕矣”。|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IaM4NIb)Y+U诗书画结合,诗在第一位。按作品的视觉形象,画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诗,既实指画上题句,而更重要的是诗意。传统的中国文人画,倘没有题诗,会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有了诗句是否一定有诗意,很难说。而如果有了诗(通过书法载体)却并无诗意,便难以想象那画也果真内涵诗意。从诗、书、画的某一侧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全面修养。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者在吟诵诗的同时体味着画的境界。“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鲜

8、明的画面。单看这两句,似乎仅有“画”而缺少“诗”,而全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大大拓宽了时空。“窗”、“岭”、“雪”、“门”、“船”都诉诸视觉,却不局限于视觉感官所及,由视觉拓展了想象。诗中有画面而不止于画面,应当说有画“意”,进一步说,有“诗意”。诗意从“画面”生发,画意由诗意得到升华。书并非诗里所有的视觉形象必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美学境界之一种。无论画或诗,其中的视觉形象必定要引起联想才够味。绘画如果停留在视觉表象,便失去了画意,更谈不上诗意。我们赞赏某幅画,说画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的“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意。西方美学家说过一切艺术都

9、趋向诗,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把绘画要有诗意看作普遍性的要求。至于诗中的画意,依赖视觉暗示,又非仅止于视觉。并非诗里所有的视觉形象都能在绘画中以诗意表现出来。画家如果不是发挥想象,发扬个性,单画“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句,难以体现诗的意境,为此,不但要体味诗人杜甫的原作,更要有画家独特的创造,画家要发挥特有的想象力。我见过一幅画,蜡烛垂泪,春蚕吐丝,题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画者不知,像李商隐这样的名句,几乎不可能以绘画再现。诗中春蚕、蜡炬等形象化的词语,全属象征隐喻,简单化的视觉再现,失去了诗的意境,

10、绘画只成图解,而图解则失去了绘画的本质。以我体会,传统的“诗意”,就意境而论,一般偏向于静观的、阴柔的美。但与之相对的动态的阳刚之美,也贯穿于全部诗史,唐诗中比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杰作体现的美学境界,是阴柔之美不可替代的。我们还要注意到,当代“诗意”的观念在扩大、更新。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周年的画很多,袁武那幅抗联战士倒在雪地的形象,令人震撼、引人深思。一个巨大的人形永远与冰雪融为一体了。表情单纯又丰富,没有笑容,没有哀伤;永远死去,永远活着。作者没有用纪念碑式的手法塑造人物,却从人物与自然合一的高度找到独特的艺术语言。我不知道画家有没

11、有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米莱斯奥菲利亚潜在的影响,甚至有没有受到巴黎公社墙的感染,那浪漫主义精神具有一致性。袁武的画以及画中诗意,为古人所无,因为当代人的生活体验以及艺术理念比古人有了发展。看来王国维说的“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也只就相对的意义而言,袁武创造的大境界,不追求轰动效应,却远非小巧萎顿之作可以比拟。我们对诗意的理解,不必只限于古人常举的例证。诗书画结合,完全可以也应当在新的基点上实现新的创造。书画诉诸视觉,诗以语言驰骋想象。两者结合,互相生发又互为补益。画与诗的载体如此相异,而绘画与书法,则同是诉诸视觉,所以一当说起“书画同源”便很容易被接受,书法与绘画的融通,已被长期历史积淀存

12、在于深厚的美学传统之中。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书法艺术以墨线为主导,按照特定的文字形成结构,由一画、二画、三画直至万画。书法的形式可说即书法的全部。但按照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书法的“形式”也是有内容的。把书写的“素材”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几乎是最常见的误解。比如书法家写一首诗,一篇散文,那诗、散文便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了。但是那诗、散文并非直接对应于书法的“形式”,只是书写时采用的“素材”。书法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就应当以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为对偶范畴。倘若只要以书写的文词为内容,

13、书法岂不徒具外形?岂不成了纯粹的某种工具?书法家只要凭借自己的“技术”就可以表现“内容”,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到哪里去了?书法的本体到哪里去了?我感慨书法本体的缺失。无论什么经济文化需求,社会政治活动,到书法家那里大笔一挥便算完成任务,便算有了“书法”。书法家似乎不需要独立思考,不需要坚守艺术本体的立场。我当然不主张书法家置身社会之外,就像任何人不能脱离社会一样;艺术家对社会的动向理应格外敏感。但是只要承认书法是独立的艺术,书法家的那枝笔是个体的存在,那么,书法家就不应当简单地被视为“笔杆子”,书法家按照艺术自身的规律发挥所长。梁启超说过“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

14、写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各自出于真情宣泄,不为了“配合”什么,却真正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意义,就书法本体而论,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唐摹万岁通天帖里那些信札,倘仅就文词来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相似于今天手机上的短讯,书写者不曾想到传世,更没有想到会成为经典。书法的“素材”和书法艺术本身,全出自真情流露。或许正因为如此,具备了传世经典的可能性。把书法“素材”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在理论上是悖谬的,在实践上无益。我们睿智的古人,从来没有把问题混淆,尽管那时还没有“内容”与“形式”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古人的基本观念却很清晰。有关书法艺术的“内容”,我们且从古人大量文字中寻找启示。历

15、代书论,谈到书法的特征,谈到某家某派的风格,有数不尽的比喻,天地万物无所不包。蔡邕笔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艺公社交流论坛-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随手万变,任心所成;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中国书法之门,康有为广艺舟双横碑评第十八从爨龙颜、石门铭到苏慈碑一口气举了四十六种碑,列举它们的意蕴。诸如古圣、散仙、贤达、佛子、将相、妇幼;山川、木石、松竹、兰菊、烟雨;强弓、长戟、大刀、舞剑;宫

16、殿、古物;以至人的言谈精魄、体态容止、风度骨气,凡天地人所包容的,无不融入书法的造型。看来翁方纲的“世间无物非草书”不仅适用草书,于其他各种书体都是同理。&SS很有趣,以上所有论述书法造型的语言,都仅止于比喻。虽然出以形象化的类比,却绝非书法直接描画的形象,而尤其是所有的比喻仅止于书法艺术自身,没有一种比喻同书法作品的文词素材相关联。古人早就懂得书法艺术的独立性。比之绘画,在绘画为形象者,在书法则为意象。形容某书法作品类似佛道老幼,不是说书法再现了佛道老幼的形象,即使象形文字如“山”、“川”、“日”、“月”,当其以书法艺术出现的时候,也不以画成“山”、“川”、“日”、“月”为能事。书法并不因为没有实现绘画的功能而遗憾。品评书、画有不同的标准。绘画的形象性离不开再现。对书法而言,“形象性”仅是基于直觉的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