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的启示.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6143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子戏”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折子戏”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折子戏”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折子戏”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折子戏”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折子戏”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子戏”的启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折子戏”的启示徐柏森明代,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取得了剧坛的统治地位。传奇就好象今天的电视剧一样,容量相当大,结构没有限制,一本戏可以长达几十出,便于展开戏剧的情节和矛盾冲突。加上传奇的音乐比较灵活,一出戏中所用的曲牌都可以有变化,又依一定的规则来组织,这就比杂剧丰富多了。而且演唱形式也在变,不象杂剧只能一人主唱,现在所有上场人员都可以唱。手段的丰富和多样,就给传奇注入新的活力。南曲在体制上的优势,此时远比北曲优胜,这是传奇取代杂剧的主要原因。但传奇在流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它在演出体制上的诸多毛病。特别是有些作者写起戏来,毫无节制,动辄就长达四五十出,好象不这么干,就显示不出自已的才华,

2、就得不到戏班和园子的赏识。他们把那些枯燥的情节硬塞给观众,拖拖拉拉、洋洋洒洒,实在叫人生厌。很快就被广大观众所抵制,人们见南曲唱传奇就头疼,认为还不如北曲精炼、集中。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也写道:“伧近日所作传奇,例必用四十折,吾真不知其何故,不可多,不可少,必用四十折也。”不知这是金大才子在提问呢?还是在讥笑。今天的电视剧可以天天播,尽管不一定有人天天看,可还能对付下去。在明代那样的演出条件下,四五十出只好连轴转了。果不出所料,看全本的越来越少,而有选择的,看上几出折子的风气渐渐抬头。于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全本戏”和“折子戏”并行的提法,也有的把这种现象,叫做“全戏文”与“插一出”

3、的区别。风气一开,家班首先响应。明代兴起的众多告老官员蓄养的家班,在自己的家中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不演全本而多演折子,这也是折子戏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在这方面文人多有记录,可资查证。到了明末“折子戏”的上演,已成剧坛盛事,全本戏几被人们所忘。清初康熙、乾隆时,唱大戏就是指唱折子戏。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描写南京莫愁湖举行湖亭大会,把水西门、淮清桥一带,一百三十多班的旦角都叫了来,一人做一出戏。结果来了六七十人,所演有南西厢记/请宴、红梨记/窥醉、水浒记/借茶、铁冠图/剌虎,还有思凡等。第四十九回,秦中书请客,万中书点了南西厢记/请宴/饯别,施御史点了吴天塔/五台,高翰林点了千金记/追信。作者吴敬梓逝

4、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所写当是乾隆前期或更早一些时候的世态。红楼梦第十一回,宁国府做寿,先唱双官诰,后唱凤姐点的牡丹亭/还魂、长生殿/弹词。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了一捧雪/豪宴、长生殿/乞巧、邯郸梦/仙缘、牡丹亭/离魂,后又加演了钗钏记/相约/相骂。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定了一班昆弋两腔都有的新戏,宝钗点了西游记中一出,凤姐点了刘二当衣、宝钗又点虎囊弹/山门。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夜宴,先演西楼记/楼会,二鼓时演八义记/观灯,最后是牡丹亭/寻梦、北西厢记/惠明下书。红楼梦中所写还有不少,都反映出这时的折子戏,当是乾隆中期的事。到了乾隆晚期,折子戏完全代替了全本戏,成为当时演出的主要内容。

5、加上点戏之风盛行,戏班子都有各自拿手好戏,亮出的折子戏越多越有气派,说明班子实力强,戏码多,有号召力,有社会影响。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消寒新咏,提供了折子戏演出的丰富史料。现简要摘录如下:“当时北京的庆宁、万和、金玉、庆和、庆升、庆云、乐善、松寿、金升、翠秀(以上为雅部),宣庆、余庆、广庆、九庆、集秀扬、三庆徽、四庆徽、五庆徽、双和(以上为花部)等戏班所演的折子戏有:荆钗记/见娘/男祭、幽闺记/走雨/抢伞、琵琶记/书馆、牧羊记/望乡、不伏老/装疯、南西厢记/寺警/请宴/寄柬/下棋/佳期/长亭送别、浣纱记/姑苏水围、鸣凤记/吃茶/扬本、彩毫记/吟诗、紫钗记/灞桥、牡丹亭/学堂/离魂/拾

6、画/叫画、邯郸记/扫花、义侠记/挑帘/裁衣、坠钗记/丙灵公、金雀记/乔酷、玉簪记/茶叙/探病/偷词/秋江、焚香记/阳告、钗钏记/相约/相骂、狮吼记/跪地、红梨记/亭会、水浒记/借茶/杀惜、金锁记/送女、蝴蝶梦/定亲、疗妒羹/题曲、翠屏山/交帐/戏叔/反诳、占花魁/种情/独占、千忠戮/打车、西楼记/错梦/赠马、衣珠记/园会/堂会、百花记/赠剑、白罗衫/详状、翡翠园/盗令牌/卖翠、渔家乐/藏舟、风筝误/惊丑/后亲、双官诰/诰圆、烂柯山/逼休、长生殿/絮阁/惊变/埋玉/弹词、铁冠图/比武/剌虎、雷峰塔/水浸/断桥、金瓶梅/雪夜、孽海记/思凡、三笑姻缘/假妆、贩马记/李桂芝查监、天门阵/产子、青冢记/

7、出塞、春秋配/捡柴、闹沙河/思春/射雁、梅绛亵/闹书房、少华山/靠(烤)火。这么丰富的一长串戏单,演的全是折子戏,而全本戏几乎没人演也没人看,这真是天大的怪事。可见四五十出的传奇,演出的方式不解决,演出的内容不解决,你写得再好,没了观众只能是一纸空文了。那么是不是全解决了,就能使传奇起死回生呢?这问题真不好回答,只好先看看为什么折子戏能流行,而别的戏受冷落的全过程,让事实来回答最好。一、开始的传奇的确有很多优于杂剧的地方,上面已经提到,不再重复。而且传奇一开始也没那末长,当晚开戏当晚也就结束。后来一些不知深浅的班子,为讨好请戏的主家,一再加长戏剧的长度,从下晚提前开演,中途略作休息,接着演至午

8、夜子时方草草结束。如果只是到此为止,也算可以容忍。可一些喜欢奉承的文人,他们错估了这种需要,偏偏助长了这种情势,就连孔尚任、洪升等也未能脱套。后来发展到要演全本,必须数日连轴转,这样的演出,演的、看的都吃不消,而且不少折中无戏,内容空泛,纯是一些过场交待,再不然就是重复前人剧作中的情节,令人厌烦而不受欢迎,就连宫廷也不愿意演那些连轴转的全本大戏。这就是折子戏破土生根、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二、演出折子戏,可充分展示戏班的能量。一般说,旧时的戏班人力有限,应付全本演出十分吃力,不具这种实力的班子只好淘汰出局,后来能演全本的班子也不是太多,因此全本戏的上演,因条件限制而罢手的,也不在少数。这也是全本

9、戏败落、折子戏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演折子戏对于演员来说,也能集中精力演好角色,而全本戏则分散了演员的注意力,耗了精力不说,连重点折子也没法演好,因而演的也喜欢演折子,怕演全本。看的更是如此,从欣赏角度考虑,多而不精就是滥,长了不是满足,而是疲劳战。能在一个晚上看上多个折子戏,就象酒席桌上吃菜那样,花色口味都有特色多好。锣鼓阵阵,开场要的就是好看好听、短小精干的折子戏,这也是十分合乎自然的事。三、真正的戏曲精品,必须是经过演出实践的汰选,才能定型。它既有剧本提供的基础,也有观众进行鉴别、选择、淘汰,还有演员多次的加工、锤炼,最后才得以保留。象思凡、下山这两折演出频率很高的折子戏,原出劝善金科,写的是一对僧尼双双下山,最后落得悲惨结局。而折子戏经过加工改造,写他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以及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相反篇帙浩繁的原作劝善金科,早已遭到历史的淘汰,退出了舞台。折子戏的历史变迁,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任何文艺品种都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多而滥与少而精”,相对比较后的选择。当今的电视剧,如不及早节制长而空、多而滥的现状,必然也会重蹈覆辙。同时,艺术理论也提醒我们,好与坏、是与非,它总以客规实践为检验标准。总之,这就是“折子戏”至今仍能使人反思的理由和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