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35939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干老师案例:《伤仲永》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 仲 永 【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学习时光。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2、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爱迪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

2、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简介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三、合作探究 (一)(读的准确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文注释,疏通文义。将疑问提出来,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解决。 (注重重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的清楚细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

3、么特点?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各抒己见,共同讨论) 3、思考:你对仲永有什么看

4、法?给仲永来个评价。你从伤仲永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即使天资再好,不认真学习也不能成才,说明后天学习非常重要。 (主要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明确学习目的,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三)(读的有味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在选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学生结合提示,讨论详略安排)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

5、容集中而意旨明。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人物描写方面入手)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天资不聪明的人,更要勤奋,有理想,有追求!五、板书设计 仲永的变化 原因 启示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6、后天教育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的重要【精彩部分回放】结合对文章的分析,给仲永下评语。师:说说你对仲永的评价。生1: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生2:仲永是个目光短浅的平凡人。生3:仲永是个可怜的“富二代”。生4:仲永是个悲剧,但主要责任在他父亲。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见仁见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结合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师: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生1:“一切皆有可能!”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虽

7、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请记住“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师:殷切希望!生2:仲永,你用高智商打败了自己。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以此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勤奋学习。师:一针见血!生3: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

8、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师:谆谆教诲!生4: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师: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任何人,不论多么聪明,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师:那么,王安石写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单

9、单为了“伤”仲永一个人呢?生:不是。是“伤”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而放弃学习的人。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是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生:是他不懂教育的父亲。生:是他那个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权利,“不使学”,不让他学习。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点什么吗?那就把它写下来吧,当堂完成。(板书:给仲永父亲的一封信)【教后说教】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接受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

10、言文的能力。1、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3、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

11、素养的提高。在学习的伤仲永时,我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就是想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仲永的老师,读书就格外小心了。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他们和仲永的对话过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吗?不就是他们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教后点评】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节课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还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在读的过程中能够解决文章中重要的问题。 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通过给仲永下评语,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中,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教法效果甚佳。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文章除了读懂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