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358165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一个人接受品德的开端,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对未成年人全面素质的发展,始终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应把握家庭德育的优势及特点,更新教育理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理解家庭德育的特点,首先要正确理解德育的涵义,“德是指人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育是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善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促进人的品德社会性发展。”因此,家庭德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简称

2、,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间以养成善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影响活动。一、家庭德育的特点及优势与教育的其他形式相比,家庭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加强和改进家庭德育,应把握家庭德育的特点及特殊优势。(一)、特殊的权威性家庭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基层组织,家庭内部的人与人最重要的关系就体现在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上,这种关系不仅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同时也产生着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这为家庭德育权威性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颜之推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句话说明了在家庭德育中,家长是否具有威望是家庭德育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对

3、幼儿来说,家长的权威性尤为重要。由于幼儿自制力较弱,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父母的意志对幼儿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比其他人对幼儿的制约性更大。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从小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鉴于幼儿的年幼无知,家长适时地运用权威,进行强制性教育是必要的。(二)、强烈的情感性家庭德育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情感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所无法比拟的。韩非子云:“人之性情莫爱于父母”,意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超过父母和子女的。与学校相比,在家庭群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联系。作为关系亲近、感情亲密的人,父

4、母的教诲,最容易使孩子产生情感的共鸣,最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因而,在家庭德育中,这种情感的感染效力是巨大的,家长的情感对子女的感化作用往往收到出其不意的德育效果。(三)、道德观念的奠基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家庭是个人最初道德习得的场所,人之初就会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强,孩子与父母、祖辈及同辈伙伴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朱庆澜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的“三道染缸”说,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德

5、育的奠基性。“关键是第一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受到不良教育和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如果第一道染缸染上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如果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那自然变成永不脱色的黑靑,永不回头的坏蛋了。”这个比喻生动地道出家庭德育的重要规律,即家庭德育能为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打下重要的“底色”,这种先入为主的教育在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未成年人一生的品德具有深远影响。(四)、遇物则诲的随机性在学校中,德育方法的实施计划性较强,并且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强制性。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的

6、实施则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这通常被称为“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儿童教育讲座一书中谈到:“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因而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为家庭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范围,使其成为了家庭生活中最经常性的活动。这要求

7、父母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施教,利用每个可利用的机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影响和训练。(五)、鲜明的针对性幼儿与父母共同生活,朝夕相处。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的优缺点都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父母能够比其他任何人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子女本质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父母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更容易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及本质,并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方式等,做到防微杜渐。二、家庭德育的误区从上面可以看出,幼儿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8、如果能对这些特点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但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家庭德育仍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区。(一)、重智轻德在我国现实的家庭启蒙教育中,家长重智轻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项调查显示,95%的父母希望孩子考大学成才,44.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博士学位,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就是在同龄人中,只有15%的人能进入大学。由此看来,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对道德启蒙教育往往忽视或不屑一顾。有专家统计,85%的家长承认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但同时也承认自己教育孩子时对智育方面的关注大大超过德育方面。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使他们很难做到“知行统一”。在“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思想的

9、影响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自私自利、责任心缺失等道德冷漠现象。(二)、重灌输,轻示范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一个被告诉和“告知”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可塑性和可变性很大,模仿性极强。上行下效,父母自身的行为,无论优劣,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然而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完全采用“我说你听”的强行灌输方式,而忽视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这种机械呆板的注入式教育,脱离了孩子的道德生活,不能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洛克的话道出了家庭德育中榜样示范的极端重要性。(三)、

10、推卸责任一般地说,父母在儿童入学以前都还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德育,但当孩子入学后,许多家长就如释重负地把德育的责任全部转到学校教育的头上,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他们以为,自己只需在物质上“抚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责任,与家庭无关,因而在家庭中疏于对孩子进行德育。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在立体三维德育体系中,学校德育是主体,家庭德育是基础,社会德育是依托。诚然,学校德育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它需要家庭、社会德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另外,家庭德育是对个体实施的道德教育,有极强的针对性,更利于家长通过说服、感染、榜样示范等方式,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培

11、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四)、重规范限制,轻道德实践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础、源泉和动力。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和实践性,从而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然而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对孩子进行规范和限制,才能改变他们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使其避免犯错误,从而使家庭德育囿于讲授式的方式和内容,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德育活动推动孩子在道德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活动是德育的生命,儿童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都可以从活动中直接获取。”缺少活动,只重视规范限制的家庭德育只能使儿童记住僵化的道德准则的条条框框,但在实际活动中却缺乏体验,不能真正达到家庭德育的预期目标。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鉴于家庭德育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以上误区,我们应积极挖掘家庭德育的潜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素质,走出家庭德育的误区,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