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342841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教育史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教育史论中国美术教育史作业古代诗歌教育史论姓名:杨悦专业:美术学设计年级:2009级指导教师:郭树林2011年10月18日古代诗歌教育史论大纲本文是依据诗歌的发源、累积与发展研究古代诗歌教育史的。文章从诗歌教育的主要特色,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论述。唐朝作为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我们在赏识这些动情优美、境界深远的诗词同时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各朝代的艺术教育传承方法,从读诗到作诗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学习过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善是一种自我战胜以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意志,而美则是善的本体的自我确证,内外结合的双向教育对道德的培育即能达到道德主体自诚而明。要点词诗歌诗经教育史蒙学教育目录引论一、诗

2、歌教育的主要特色二、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方法(一)讲解解疑(二)熟读背诵(三)模拟练习结语参照文件致谢引论诗歌发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裕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依据必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是最古老也是最拥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款式,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怀言志的文学体裁。那么,古代是如何进行诗歌教育的?这类文化艺术的传承能否又给此刻的美术教育带来启示?一、诗歌教育的主要特色我国古代诗歌教育历史悠长,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到的传统。概括地讲,其主要特色表此刻以下几

3、个方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将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作为诗歌教育的首要目标;诗经自成书以后就向来是传统诗歌教育的最主要读本;古代诗歌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一直保持着亲近联系;蒙学阶段特别重视对少儿进行诗歌教育,并且见效明显;古代诗歌教育重视诗歌的朗读和写作训练,将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进行;蒙学特别重视韵文教育并获得巨大见效,形成了从学习识字到学习作诗的系列教材。二、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方法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门路大体有两种:一是官学诗歌教育,是历代统治者主导的以各级官学为主体的诗歌教育,诗经自西汉以后向来是历代官学最主要的诗歌教材;二是民间诗歌教育,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以各种蒙学为主、以民间歌谣自觉流传为辅的诗

4、歌教育。从古代诗歌教育的过程来看,简而言之,其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讲解解疑、熟读背诵、模拟练习等。(一)讲解解疑。这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法,也是诗歌教育的主要方法。在古代学校中,教师的讲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的基础,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授正是经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古代官学与私学的教课过程和方法大体同样:每学习一首诗歌,常常先由教师教读,而后学生自己复习熟读;下一次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复习状况,而后再逐字逐句讲解马虎;以后就由学生自己熟读意会,若有疑难,教师再作解答。明朝有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在教约中规定了蒙学教课的详尽方法:“每日时间,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5、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教者这样,则知所施矣。固然,此其大体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古代一些儒学名师弟子众多,常常数以百计,甚至多达千人。这些名师在教课中常常只亲身面授少量高才生,其他学生则由这些高才生转相授业。东汉学者郑玄师从马融的学习经历就说了然这一点。当时有名经学大师马融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旁的就有四百余人。后汉书郑玄传载:“(玄)以山东无兄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教授于玄。玄昼夜寻诵,何尝疲乏。”在这类教课方式下,学生的自学就特别重要。(二)熟读

6、背诵。这是古代士子学习的主要方法,在诗歌教育中有明显作用。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历史特别悠长。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录,西周时期的“乐教”包含音乐、诗歌、舞蹈等内容,此中“乐语”包含“兴、道、讽、诵、言、语”,“讽”与“诵”主若是诗歌教育,要修业生能背诵诗歌并能依据音乐节奏吟咏,并且可以合适应用。在“讽”与“诵”的过程中,也进行着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的教授。古代的诗歌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流传到现在的一些名篇本来就是流行乐曲的歌词。格律诗特别讲究韵律友好、平仄相对、隔句押韵,拥有音乐美、节奏美、音韵美,只有经过朗读才能品尝到诗歌艺术之美。而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感情充分,需要融情于诗,专心

7、感悟诗人的情思,把感情体验用声音传达出来,从而实现诗歌艺术的再创立。清朝流行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朗读对于诗歌教育的重要作用。(三)模拟练习。这是古代学子学习作诗的主要门路和基本方法。古代诗歌教育在教授文化知识、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外,还要教授作诗的方法和技巧。跟着诗歌艺术的发展和各种诗歌体裁的不停出现,跟着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跟着历代统治者对“诗教”的重视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形成,吟诗唱和已经成为古代文士平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能否作诗已经成为衡量文人文化涵养高低的一把标尺。看一看唐朝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哪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不会作

8、诗?所以,学习作诗常常是古代文人从学童阶段就开始从事的一项基本任务。综上所述,讲解解疑、熟读背诵、模拟练习这三种基本方法其实也概括了古代学校进行诗歌教育的大体过程,也是古代学子在修业时期接受诗歌教育的基本过程。结语古典诗歌讲究境界,有画面感和音乐美。假如要说古典诗歌对中国人的影响,第一要从影响了古代诗人的精神因素提及,比方说儒、释、道思想。儒家思想判断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但是诗歌自己的美感,还有诗人的精神状态的角度谈所产生的继承性和影响力。这些或优美华丽或古朴淡雅的诗词歌赋已经消融为中华民族的血肉和民族精神,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

9、世界文化之林里大放异彩。在美术的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以善统美的儒家教育传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经过美术来打统统向道德的道路,即以美启善,只有在美的陶冶中,美中之善才能转识入情,才能使主体悟觉,本体善性。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善是一种自我战胜以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意志,而美则是善的本体的自我确证之感情,所以,内外结合的双向教育对道德的培育即能达到道德主体自诚而明的目的。古代诗歌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也即是真善美的结合教育。这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探究供给了很好的样本,为此后的美术教育研究供给了生动丰富的经验。参照文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第一版社,1962王文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10、M呼和浩特:远方第一版社,2006毛礼锐,瞿菊农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第一版社,200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第一版社,1980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件第一版社,2002王炳照,郭齐家简短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版,2001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第一版社,1996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M北京:中国城市第一版社,1990徐梓,王雪梅传统启示教育资料M太原:山西教育第一版社,199110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第一版社,19981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版社,2002致谢特此感谢我的

11、指导老师郭树林老师,这篇论文是在郭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鼓舞下完成的。郭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时供给了很多资料以及思想性专业性的指导,他渊博的学识,慎重的治学态度,千锤百炼的工作作风和不胜其烦的高尚师德,都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自轻自贱,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非法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12、、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认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而后推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友好,好坏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旺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何尝不痛惜恼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从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鄙俗,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颠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授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授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交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全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商酌损益,进效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谢。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