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342479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作业化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文化儒家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则是这源流中的主流。正是儒家文化尊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最深入人心的理论体系。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为我们历史,与现代所应用。儒家文化更是一门经典之作。关键词:儒学、和谐社会、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被大家所广泛评论。儒家文化更为经典,被世界所引用。要说中华文化是一条大河,那儒家文化更是这条大河中所闪亮的明星。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是自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经由孔子、孟子、荀子发展起来的,他此为百家之中最为影响的学派,但他的思想更为显著的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儒家文化更为经典。 儒

2、家文化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几经坎坷,在大混乱时期所领悟的东西,积累的经验被大家所广泛承认与学习,历代君王更为主张,以儒家文化作为治国之根本。儒家是我们所深思熟虑的一门科学,他为什么所拥有这麽大的影响力呢?那让我们为他做出以下的见解。儒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从儒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也是在做人这方面。现在经常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儒学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为国家生死以,岂

3、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包含了两个深层的意义。一,中国人并不是只顾个人,个人与群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有一种自我担当的意识,这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最重要的基础。二,中国人的传统是把精神生命、精神追求放在个体的物质生命之上,而不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人要有点精神,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做一个人,就是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质,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求一个人到世界上有自己的责任。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

4、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但儒学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让大家都过得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想的追求都说明仁的内涵不只是个人修养,还包含有社会理想。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并为此努力,确实是任重而道远,这也成为后来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这些历代的诗词语言代表了民族精神,其基础就是论语提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做人之道。儒学构建和谐社会1、“和而不同”社会和谐的哲学基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接

5、受郑桓公政治咨询时,曾以周幽王的政治弊端作为鉴戒。他批评幽王“去和而取同”,“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接着说了一段颇富哲理意味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了事物的多样统一。各种不同的元素、事物,相互联结、作用,才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种思想,既符合唯物论,也符合辩证法。他完全可以充当“社会和谐”理论的哲学基础。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荀子荣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阴阳理而后和”(周子

6、通书礼乐),等等。事物的互相依存,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人们却往往出于急功近利而忘却了这一哲理。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牢牢记住这一真理。2、“养生丧死无憾”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一般都认为,儒家只讲“道义”,不讲物质生活,不重视生产。这是一种误解。孔子也承认“足食”的重要。“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人们认为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其实,在孟子那里,“仁义”与“利”并不完全对立。他之谓“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所反对的不过是“上下交争利”、不顾整体利益的自私自利。相反,他十分注重百姓的生存条件、物质生活,认为此乃社会和谐的基

7、本条件。他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因而要求君王不要干预农民的农、林、牧生产,从而使其“不饥不寒”;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应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同时也指出“民无恒产”就“无恒心”,乃至“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的危险性。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条件物质基础。3、“互以对方为重”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尊重对象的他者意识,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儒家学说就强调这一思想。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的主张。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的论述。反之,则“父不慈则

8、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孟子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的极端言论。道德平等意识,有人称之为“道德权利”,它是法律权利的合法性基础。儒学与现代外交关系 现在社会是一个利益的社会,高远的利益追求决定了世界各国“和而不同”思维观,这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仁”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深远影响的中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说侵占其它国领土。所以,中国的崛起只会壮大国际社会上的和平力量。儒家思想主导思想潮流数千年,它所倡导个人要“诚”“敬”“信”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民众自古形成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和心理基础,也保证了它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近年来,由于中国信誉较好,其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中华民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讲求诚信的,都是负责任的。我国对儒学文化的传承,发展。成就了世界的发展目的,学儒,思儒更是一个新形势。“儒学热”是世界的新潮流,我们更好滴运用儒学,学习入学,绽放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让我们地明天更加地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