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338992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湖上初晴后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饮湖上初晴后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湖上初晴后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湖上初晴后雨案例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晴时水光潋滟,雨时山色空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景色无尽的赞美之情。就这首诗,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让三年级的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这种教学古诗的方法,我认为不失为一种古诗文教学的模板,值得大家学习。现就这节课课堂教学的成功环节,我做以下再现分析,供大家探讨:环节一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中的每一个字。(生跟写)师:范读课题。生:齐读。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知道了作者这天看到西湖

2、景色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因为古诗的题目里有“初晴后雨”。生2:湖上就是指西湖上。因为刚才老师说我们这节课学的是写西湖美景的诗。(师夸奖这位学生真是个会听课的孩子。)生3:我知道“饮”是作者在“西湖”这里饮酒。因为古人喜欢喝酒吟诗,李白就是。(师夸奖学生真是个博学会用,爱动脑筋的孩子。)分析:当时,我听了孩子们的回答也禁不住暗暗称奇。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有这般的表达,不易。细想:不易!不易在老师的设计之中。因为古诗孩子易背难理明其义,大部分教师教授时采用一字一顿讲解法,再加上作者年代介绍,学生很难有兴趣。可是这位老师别出心裁,她知道孩子和古诗、古人拉近距离是不容易的,她干脆直接导课,让孩子用自

3、己已有的知识和文字内容拉近距离。这样,孩子们反倒能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回答出上述令人想不到的答案。环节二师:边放映美丽西湖的风光片,边用贴切生动的语言作简介。(生尽情地欣赏。)师:欣赏了西湖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1:我想说,我从没见过这么美的景色。晴天西湖如同星星掉到湖里,银光闪闪。生2:我想说,西湖烟雨蒙蒙,各种景物若隐若现,如仙境一般。生3:我想说,西湖人间天堂,我一定要去游一游。分析:教师没有直入主题,而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欣赏古诗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西湖风光,如实地游览一番,自然而然道出许多内容,为下面理解古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见,教师的设计独具匠心。环节三(一) 学古诗,反复读。学古诗前,老

4、师采用了这样的读法:个别读小组中互相轮读指名读学生齐读。每次读后让其他学生评价,并让评价别人读的学生读,直到读得有韵味、有节奏、有感情。生1:某某同学读得平淡,没味道。生2:西湖这么美,却听不到赞美声。生3:应该有音乐般的感觉。师:你们觉得怎样读就不平淡了,请读给大家听。(生有感情朗读。)师:你们只读了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但这只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来,我们看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西湖美景的呢?分析:1、教师采用学生读学生评的方法读古诗,目的有三:(1)学生会很认真听其他同学读得是否正确、是否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律。(2)学生会想,如果是自己读怎么读就读好了。(3)学生不知不觉就

5、背会了。2、教师在读时放手,赞美评价学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古诗,以至以后遇到古诗绝不讨厌,而会好好读。(二) 学古诗,看注释。师:“水光潋滟晴方好”中“潋滟”是什么意思?生:波光闪动的样子。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注释。师:学古诗,看注释。这是一个学古诗的好方法。请同学们看画面感受一下西湖潋滟的风光吧!分析:从上述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在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时,采用看注释的方法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因为许多古诗文都有注释,这是一种学习捷径。教师的这种评价不仅让这位学生记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也让没有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学会了运用。(三) 学古诗,赏画面。师:正当西湖晴天的

6、美景正好时,忽然飘来了一阵雨。现在就让我们欣赏雨中的西湖。(这时,教师出示有雨声的西湖朦胧的画面,并辅以讲解。)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1:我仿佛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游船。生2:我仿佛看到了山坡上的轻纱衣。分析:“山色空蒙”是西湖雨中特有的奇景,这一特点如不看实景很难让人想象,更难理解这一词语。老师此时辅媒体画面,恰到好处为学生释疑解难,也让学生一睹雨中西湖的美景了。(四)学古诗,巧引导。师:作者把西湖比作了什么?生:西子。师:你们知道西子吗?生:知道,就是西施。师:西施到底有多美呀?诗中哪一句话是用来形容她的?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生:两者都美,

7、都是天生丽质。师:因为这句古诗,西湖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西子湖。分析:从上述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巧妙的师生对话中,让学生理解西湖的美如同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绝美,自然,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奇美。上述的三个教学环节是这位教师进行这首古诗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地方。事实上,在这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都是恰到好处,自然贴切。大家知道,古诗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背背诗句,背背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算了,这样让学生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学生会心生厌烦。因为许多古诗虽字数不多,但内涵不小,长时间学生体会不到古诗的美,体会不到学古诗的乐趣,自然而然就不想学了,以后更不想去学它。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节课上,这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每个学生都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节课上教师始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学生争论评价,为学生精彩的回答喝彩。这样来教一首诗,学生会对苏轼所有的诗感兴趣,乃至对古诗感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