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334849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圆-教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上圆 教案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教务审核 辅导时间第四单元 圆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单元重点:1、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理解圆周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1 认识圆(1)圆的认

2、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3、 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i.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二、认识圆的特征。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2、动手折一折。(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

3、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3、认识直径和半径。rd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0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小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4、讨论:(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4、。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2r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三、学习画圆。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四、巩固练习。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2、判断;并说为什么。(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五、布置作业。 (2

5、)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2

6、、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三、巩固练习。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五、布置作业: 教学追记:2、圆的周长和面积(1)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

7、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认识圆的周长。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1、探索学习。(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A、用一根线;绕圆一

8、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2、动手实践。(1)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3、解决新问题。(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

9、;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d 203.14=62.8(m)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d 50cm=0.5m 0.53.14=1.57(m)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三、巩固练习。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2、判断正误。(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3)C =2r =d ( )(4)半圆的周

10、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圆的周长(2)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 4 2 5 10 8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4厘米 02厘米 0 C=d c=2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二、新课。1、提出研究的问题。(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d C=

11、2r(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3.773.14 3.14x=3.771.2(米) x=3.773.14 x1.2(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已知:c=1.2米 R=c(2) 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12、 x0.19 三、巩固练习。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D=8厘米 3.148 3.1482 3.1482+8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94.2(厘米)5厘米4、P66第10题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