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04263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sson 4 Understanding2.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esson 4 Understanding 教学设计内容:一、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二、教学设计基本信息三、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四、整体设计思路五、目标设计六、学习内容分析及重难点七、学情分析八、教学步骤及其目的九、教学设计特色分析十、实践反思一、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姓名:王优学校: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学科:英语联系电话:18523029922二、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课题:Lesson 4 Understanding (Unit 15)年级:高二模块:五教科书版本:北师大版(必修五)三、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语言能力:全英语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对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能力;以英语思维作答和思考,提升英

2、语的整体感知能力。文化意识:通过英语了解科学相关历史背景,加大文化知识储备;以英语展开思维发散,培养思想国际化的能力。思维品质:思维导图的应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能力:对英语文章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思维导图的能力。理性思维:文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思维导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四、整体设计思路本课文章较长,如果按段落来依次处理,耗时较长且学生易对文章失去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把被动学语言变为了主动求知识,对文章内容和文章逻辑开展自发地探索,从而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习得利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本课主要采取学

3、生分析文章、绘制思维导图为主,教师引导总结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评价等思维活动来构建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五、目标设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课词汇、短语;能从文本中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迅速、有效地理解文章。2、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

4、学生运用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获取文章内容,并近一步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求知观,重视求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六、学习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必修五的第十五单元第四课。本课是一篇夹议夹叙的文章,内容较长(共五段),谈论主题为“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见解”。作者由“我们如何获取知识与见解”开头(第一段),以伽利略、培根、亚里士多德为例,讲述先进思想者如何为了新知与世俗作斗争(第二、三段),并讨论人们该如何看待以伽利略、培根、亚里士多德为例的先进思想者(第四、五段)。意在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过程中不畏艰险、不懈奋斗。单元地位:本课的主题

5、为“Understanding”,是第15单元的第四课,对前面所学Lesson 1 Life-long Learning/ Lesson 2 Different schools/ Lesson 3 Teachers 这三课的语言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了总结和拔高。重点:理解文章,并用思维导图发散、整合文章重要内容。难点: 绘制思维导图:1、在Part 2中,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信息。2、在Post reading部分,用思维导图画出对霍金的理解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七、学情分析自然情况:本班学生为高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小班共29人,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愿意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沟通,但较之笔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6、,口头表达上略显羞涩,用英语表达自己,显得不太自信。已知起点:1、 话题:作为理科生,对自然科学的话题并不陌生,对平日学习到的伽利略、培根、亚里士多德相关理论背后的故事也饶有兴趣。但如何从历史故事当中提升出对先进思想者的理解(思维的分散及重组),稍显困难,这也就是本课运用思维导图作为主要辅助工具的原因。2、 知识:本科的生词较多。3、 技能: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分段)到分析文章逻辑,思维重组,难度层层加深。最后要求学生就思维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解,鼓励思维发散以及多角度看问题。八、教学步骤及其目的步骤内容目的第一步引入教师:提出三个在过去和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对错的见解学生:回答“True”或“F

7、alse”引发学生的兴趣,初步理解“Understanding”是没有绝对性的,带领学生进入到思辨的学习状态中。第二步词汇复习教师:对课前所学的本课生词进行复习。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对缩写版课文填空。学生:在缩写版课文中填入正确单词(或短语),齐读短文。复习词汇,扫清阅读障碍。缩写版课文让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三步课文分段教师:要求学生对把文章分为三段,并把段落与段落大意连线。学生:迅速浏览文章三分钟,在学案上对文章进行分段,并连接其段落大意。对文章总体感知,为后面的分段学习及思维导图的绘制打下基础。第四步第一部分教师:就重点内容给出问题“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和见解”。学生:回答问题,并总

8、结问题由几步完成。通过提问,让学生对如何获取知识有个大概了解并开始对文章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学习。第五步第二部分教师:1、 以伽利略为例,引导学生画出和伽利略信息相关的思维导图(事实型),然后总结出第二部分信息的四种类型”Personal Information” “Devotion” “Background” “Peoples Reaction”,并以此为模板,找出培根和亚里士多德的文章信息。2、 “除了文章所给内容以外,你还想了解有关这三人的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以此问题提醒学生求知方式的多样性。学生:一人上讲台画,其余在学案上画。并以同样的方法,找出文中有关培根和亚里士多德的信息。让学生带着

9、以“找事实”的思维策略开始绘制第一种事实类思维导图。然后把事实总结成四类,对学生发散的思维进行聚合,并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寻找培根和亚里士多德的信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手段获取知识、信息。第六步第三部分教师:打破课文原有思维顺序,以(关系型)思维导图建立新顺序,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层层突破文章思维局限,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并在老师的带领下,重新建立对文章段落内容的认知(文章原有逻辑比较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以边答题,边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加深对文章脉络的认识,以达到提升他们思维理解能力的目的。第七步知识迁移教师:阅读有关霍金的简短介绍,并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

10、的方式呈现出他们的独立思考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简介,画出思维导图。随机抽出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学以致用。以霍金的简介为例,要求学生展现出思维过程(事实)以及思维结果(关系),利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认知发散并聚合。第八步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课文内所学内容。学生:根据总结填空。引导学生看清学习本身思维意义:鼓励大格局下看问题(“Understanding is constantly growing and changing”)以及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独立思维的品质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第九步作业教师:就学生自己最钦佩的人画出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灵活地搜寻信息、多样地呈现。九、教学设计特色分析用思维导图贯穿文本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细节上及逻辑上整体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思考方式,提升思维能力。由于本课生词较多也较难,课前已经进行了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为了学生把课堂主要精力放到理清文本逻辑并作出自己独立思考这两方面上。十、实践反思1、 本文文章较长,在思维提问环节学生相应地需要较多时间来“看清事实”然后“理清关系”, 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在课前能让学生熟读文章,在思维锻炼上能更快更有效。2、 思维导图的训练应该具有长期性。在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前提下,他们的课堂展示便会更加自如和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