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29695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 本文由xgxysk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耕作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1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 学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44、实验课学时数 6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耕作学是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途径的规律,探讨气候、 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

2、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 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 高效率低成本, 提高农作物的单产, 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 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本课程须有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肥料学、农业 经济学、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2、地位任务: 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 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 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各种自然与社会条件下,

3、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 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3、总体要求: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熟练掌握以下内容:耕作制度 引论绪论、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作、轮作、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了 解复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 内容。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 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近年来,国 内外的农学家越来越注重对耕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极其深人的研

4、究, 把耕作学作为 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5、修订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以我校 编写的耕作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其它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 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进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 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

5、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 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 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

6、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 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 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土地生产力

7、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 作物布局

8、1、教学目的: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 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一、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一、作物布局设计 二、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一、粮食作物布局 二、经济作物布局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

9、、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 食作物布局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参考书 第四章 间套作 1、教学目的: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 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一、间套作的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

10、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 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田间结构配置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 参考书 第五章 复种 1、 教学目的: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 复种效益

11、原理 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一、热量与复种 二、水分与复种 第四节 复种技术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第五节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一、二年三熟 二、一年二熟 三、一年三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 、一年二熟、一年三熟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复种与多种经营、复种与经济效益 参考书 第六章 轮

12、作 1、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 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第二节 连作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三、连作的应用 第三节 茬口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第四节 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 一、大田轮作 二、饲料轮作 第四节 轮作制的建立 一、轮作制的概念及意义 二、建立轮作制的要求 三、制定轮作制的要点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4、与前课程重复内

13、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茬口顺序与安排 参考书 第七章 土壤耕作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任务 第二节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一、农作物生长发展对农田土壤的要求 二、气候条件 三、土壤特征 四、农田杂草与病虫害 五、土壤耕性 第三节 耕法 一、平翻耕法 二、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 三、深松耕法 四、免耕法 五、水田耕法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任务 二、土壤耕作制的建立 三、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

14、法、深松耕法、土壤耕作制的建立、 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2、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3、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验 1、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构造分析 实验 2、翻地质量检查 实验 3、耙地质量检查 6、自学指导: 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姜秉权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 4、沈昌蒲耕作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版社,1985 第八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1、教学目的: 子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2、教学内容:

15、 第一节 一、耕地现状 二、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田保护-水蚀 一、农田土壤水蚀状况 二、产生水蚀的原因 三、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三节 农田保护-风蚀 一、防风蚀的意义 二、影响风蚀的因素 三、防风蚀的农艺措施 四、农田防护林 第四节、污染农田土壤治理 一、工程治理 二、生物措施 三、化学措施 四、农业措施 第五节 农田培肥 一、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二、养分平衡 三、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第六节 节水抗旱技术 一、旱田节水技术 二、农田抗旱技术 三、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地现状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产生水蚀、风蚀的原因、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参考书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礼,1992 2小田桂三郎等(姜恕译)农田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孙渠耕作学原理北京:农业版社,1981 4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2000 6王容芳等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