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综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294128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古典园林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南古典园林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南古典园林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南古典园林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古典园林综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中国古典原来呢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排。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 就是园林设计。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寻求二者的契合点。总结出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与手法并将其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探索使用于我国现代景观设 计方法及弘扬继承名族文化,为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句,提供借鉴。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景、意义正文: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在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审美情感体现出来 ,在设计风格中,应具备个性化的显现,同时形成视觉 变化中的愉悦,创造出温馨的环境,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古典园林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 来

2、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处在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因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能否创 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 “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其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 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 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苏州古典园林堪称我国园林艺术之典范。其造园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为其他所不及, 代表着我国古代园林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典园林史上也占

3、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苏州 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它很好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同时它也是古代先民改善和打造良好生存环境的优秀典范,为 现代社会构建天人合一、和谐家园的构思提供了灵感和借鉴。现代城市景观营建的目标之一 就是实现人居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过快的今天,城 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消失,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 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试图在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这一 对立的问题上,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途径,从而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平衡

4、统一。当我们 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一思想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源于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的“天人合一”观点不谋而合。所以,符合生态和谐原则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思想既是传统 的,又是现代的,是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 达到最佳境界。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基本手法有障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其手法因 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那我们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1、障景障景是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设置屏障, 既遮挡不利于表现园林景观美的景物,同时又为 园林增加景致的设计性屏障景观。前方如有不雅 场地、建筑、器物等影

5、响园林景致,多建造富有 韵味的遮挡性景物,用来遮挡视线,同时增加园 景。如园路前方的照壁、园路两侧栽种的密闭松 墙等。如拙政园中部原入口处,经过长长的夹道 进入腰门,迎面一座小型黄石假山,构成一个幽 闭的前导小空间,犹如臂章免使园景一览无余。2、借景借景是将园外之景巧妙地组合于园内,使景深增加、层次丰富,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 的景色,使园内、园外景观融为一体。借景有远借(如远山)、邻借(如大树)、仰借(如楼阁)、 俯借(如池鱼)、应时而借(如花草)。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 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建 于拙政园西园水

6、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 波清池,环境十分优美。3、框景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可采用门框、窗框、洞 框、廊柱框、乔木枝干抱合框等,框景可将散漫的景色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步 移景换达到画境,实属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集合。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四面的月洞门就是最 好的框景。4、对景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如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 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又如自西部扇面亭望门洞外的到影楼 等景物,都是对景的手法。5、漏景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屏风、树枝叶

7、隙、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 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时代不停地在前进,园林在不停的演变,纵观古今中外园林景观发展,不难发现,伴随 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和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与自然 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然而,中国园林景观的形式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当今世界,为人们 所喜爱的景观更多的是人与自然,与所处环境和谐相处,生态自然的亲和关系。这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石。现代园林

8、的趋势走向也由“仿生” 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 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 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 美得以展示的前提。这是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使园林更具有时 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 能需求的适用性。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园林环境和文化理想相 互交融,经过漫漫历史的长河证明其给使用者带来适宜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国园林

9、启示我们 的园林设计应遵循文化主导和原则,要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使设计不仅满足美 观和实用性,更能融入地方传统,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内容,创造出人们育闻乐见的,具 有乡上文化特色的生活空间。在新的时代里,它不断地走向街头,走向室内,走向乡村 它以其艺术实践证明自身不但有其灿烂辉煌的过去,而且有其蜚声中外的现在和几乎无限的 未来!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 命性的创新。虽说中国古典时期已经结束,但其生命但未因此而终止,相反仍有其不可估量 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景观的缩影,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性。21 世纪是人类 从非生态时代

10、向生态时代的转变;是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时代。因此,生态 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而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的融入了自 然美、人工美、静观美和动观美。中国古典园林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它以山水园林著 称于世,是世界园林之母,是生态艺术的典范,其“天人合一”思想“、风水说”、季相生成 等体现了中华先人的生态智慧。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典园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 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和资源,对现代景观有着重大的生态启示。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性影响极大地扩展。特别是其中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生命拓展和未来 走向的有关提法,更应该以社会实践特

11、别是造园的具体事实进行检验。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优 越的自然生态与丰饶的精神文化生态之和谐结合辐射于当代,指向着未来。他除了具有生态 学、文化学、未来学价值之外,还具有哲学、美学、艺术学、养生学、历史学、文博学、建 筑学、园艺学、工艺学、技术学等多种价值。因此,我们不但应认真保护祖国这一文化遗产 魁宝,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多种价值潜能,而且还应深入研究其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及其结构、规律等等,使之上升为系统理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互济、交流对话的时代,世界已成为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村, 人类面临这一个共同的环境危机:环境生态与社会发展几乎呈对立态势。有识之士敏锐的感 觉到,人类的生存面临着挑

12、战,必须要进行“人文精神的反思”,进行“人的再度发现”调 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乎人们那种期待的视野。而中国古典园林,将艺术、自然和哲理完美 的结合,实化了环境、雅化了陈设,人们诗意的生活,这正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是人类 共同的魁宝,它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造园学本身。中国古典园林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乃至 世界的文化遗产,从未来学的视角向前看,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严峻的社会 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中国造园艺术特点在于“艺术的再现自然”。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 使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 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 发。天人合一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中国园林创作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与展示。这说明中国园林一直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 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 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