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29053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顾春雷艺术课程正处于新的课程改革之中,新课程体系在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作了重大的改革、创新,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给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美术-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音乐、图画、手工、摄影等)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课程,(摘自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怎样唤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探索,我觉得在实施好教学常规外,课堂教学还要设计好以下几点 。1教 学 情 境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

2、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课堂氛围必须安静、严肃,这样才“师道尊严”。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 强调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摘自新的视角看艺术课程李殷著)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可以和老师同学自由、平等、积极的进行艺术感悟的交流。作为教师应充满激情地与学生一起投入到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怎

3、样才能为学生创设令人陶醉的艺术情境,建立平等、自由、积极的课堂氛围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在课前充分作好课堂教学设计,注重教与学的双边交流。举个例子,在动画场景色彩基调设计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欣赏着经典的动画场景。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艺术氛围,许多学生陶醉在范画的美感中,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讨论的欲望,他们尽情抒发着自己的艺术感想,畅所欲言,将课堂气氛引向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到色彩在画面上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去思考本课的主题。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情绪也相当重要。这样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应先用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力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发出

4、信号”去感染学生,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的情境设计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学生就能感受到我们艺术教学的魅力。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情境有充分的设计,对音乐和范画资料、甚至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都要有充分的课前备课。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继续热烈的开展下去。2教 学 语 态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情”和“美”字。课堂教学中,精练的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

5、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表现于画作之中。比如,在平时讲课时,由于许多老师的语言感染力不足,平淡的如一杯不冷不热的白开水,学生的反应也比较冷淡。老师应该注意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只有教师善于运用文学性的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才把学生们带入那或清新淡雅、或深沉晦涩、或热烈奔放的一幅幅色彩基调不一的画面之中。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和鲜活的画面同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心旷神怡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才能给学生创造了更深刻的体验,更深地理解基调的含义。我这才明白教学的语态是多么的重要。前者只是在机械地完

6、成教学任务,后者才是发自内心的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并热切关注学生有没有吸收这些知识。教师精练优美的教学语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想到了更多。在许多学生缺乏信心羞于表现时,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性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评讲作业的时候,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语言又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成为美的创造者;在学生回答问题犯错的时候,教师几句幽默的语言还能化解学生的尴尬和紧张,顺利引出问题正确的答案。教师好的语态不仅可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观,更给学生以好的语言示范,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心灵,更向学生展现了一种健康的人格魅力。3 教 学 形 态教育以为社

7、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张培养“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全面发展的人。现在,美术教育的综合化为人才培养、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保证。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摆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友情小组)合作这一教学形式展开学习。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讲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摘自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这种“合作学习”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中为天性好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机会,使学生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虽然偶尔会让课堂纪律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学生为主体

8、,能够让学生显示自我的才能与个性,能更快更好的达到体验感受艺术,完成实践美术作业的目的,这种教学形态就是值得开展的好的形态。如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课堂及课后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欣赏与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习作等;组织小组活动时,可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作品演示、讨论等方式,教师要参与指导全过程。例:在漫画人物这一节课中,教师先把绘画的方法及要点先讲解一下,然后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结为小组,去观察和画出同组的同学。同学们情绪高涨,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卖力地描绘着。最后的作业效果出奇的好,有的笔法虽然很稚嫩,但面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都能抓住对象

9、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夸张。看了画面,大体就知道画的是谁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接着我们再进行了作业评析。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小组式”教学形态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各组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那么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由衷地发出赞叹。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还可以上台来指正、修改。在这些评价说理中,学生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一来每次轮到上美术课时

10、,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赶往教室,因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畅游艺术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学生正是用自己喜欢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阅小组作业时竟然发现在落款处出现了文案、策划、设计思想等专业词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教法、亲切自然的教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合作团结精神,还可以调动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除此而外,还有许多新的教学形态,如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某些教学内容制作成CAI课件,在课堂中使用,使课堂教学多元化。在线描这一课,通过课件出示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树以及对

11、照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突破了教材的局限,通过图片处理使学生更清楚的看到大树的自然线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了解到美无处不在。另外,在欣赏教学中,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较为复杂,学生不易弄清,制作CAI课件时,可将作品中各个局部单独列出作详细介绍,并让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加深对这件作品的理解,学生由被动欣赏转入主动欣赏,课堂气氛热烈。这样以教师讲解为主,计算机作辅助演示,在讲演的基础上,增加较多的学生参与,大大拓宽了美术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具有强大、灵活、多变的功能。它有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它们都有能够随时更换画面的功能。当要更换画面时,

12、只须通过几个操作命令就可以更换画面的局部或全部的颜色,还有诸多的工具如画笔、调色板、喷枪、橡皮等可以轻松作画,使其表现方式更具个性,尤其是在设计图案教学中,更能施展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力。例如:风景画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先简化景物的外形,再组合成风景图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多种线描风景图案,让学生给图案添上丰富的颜色,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图案快速调换颜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这样在实践中开启心智,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其单科作用结束了,新课程要多面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的乐感及表演能力。那原来拥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要广泛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拓展知识面,让我们在新课程的带领下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个性课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